美文网首页
《千島語錄》正文選載一

《千島語錄》正文選載一

作者: Miva妙氫奇迹回春与灵药 | 来源:发表于2017-05-01 02:42 被阅读0次

(印度)斯瓦米·維韋卡南達著

(中國)聞中   江小敏譯


序   言

文:聞中


說明: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日夜兼程,與北京大學的友人隔著喜馬拉雅山的高峰,分工合譯。終於,《千島語錄》,此一奇異的書已經於前個月譯畢,這是罕見的人類精神的吉光片羽,如同不朽的甘露,滴滴精純,自靈性乳海的源頭中攪拌而出;更令人深感奢華的是,此中祕義的真實祕傳,原是在一百多年前美麗的紐約洲的千島公園裡面發生,十二個門徒,圍坐一室,漸次生成,緩緩流淌,居然被維韋卡南達尊者(Swami Vivekananda,1863-1902)的美國門徒S.沃爾多記錄下來。沃爾多小姐原出身世家名門,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愛默生的親戚,後來受尊者影響,皈依了印度教,出家名字為Haridasi,意為"神的僕人"。在翻譯此書之際,常常控制不住激動,為其中真實的智慧,如此有力量而不失其美妙的話語所激動。

總之,此書確是靈性飛舞、異彩迭出,是維韋卡南達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因為他自己也是非常驚喜於它的存在。希望此書將於不久的將來問世,獻給那些酷愛真理而永不懈怠的追問者、尋道者。

確實,近代人類的思想或學術史上,我們常常知有“西學東漸”,而未必清楚“東學西漸”,尤其是“東學西漸”之極大成功的這位印度學代表,即印度近代最傑出的宗教思想家、詩人維韋卡南達尊者與他在世界上創下的浩大功業。我想不管是誰,只要稍稍涉足人類文明的整體程式,或者是觀察過文化巨瀾的興衰起伏,人們多多少少會感覺到近一百多年以來,印度文明的巨大身影似乎構成了一個極其重要的時代背景。而這一切,若是真要追溯的話,我們不得不追溯到維韋卡南達尊者這裡。

誠如聖者室利.阿羅頻多所說:"維韋卡南達在人類歷史上的出現,標誌著擁有聖雄之靈的大師,他註定會把世界放在自己的雙手之間,改變了它的整體面貌與程式;維韋卡南達是印度於世界面前甦醒的第一個可見的跡象,此一跡象顯然不僅僅是為了印度國家的存活,更是印度精神的獲勝。 "

如果因緣具足,一切都是順利,兼備可能的話,後面我們將會分享《千島語錄》的一些篇章,這裡先把三篇序言附上,公諸同好。是為緣起。

“當天上的雨水,經過老虎頭一樣奇怪的露臺噴口,看起來就好像是從這些動物的嘴巴里流出來一樣,但實際上,它是從天空降下來的。 同樣的道理,自那些聖者的嘴巴里說出來的聖潔話語,似乎是被他們自己說出,但實際上,這些話語,皆是來自於神。”

                                             ----室利.羅摩克利希納

預計2017年12月出版

第一版序言


其實,對於聖者斯瓦米·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本人真正的力量、真正的偉大,所有的外人皆只是零零碎碎的粗糙感知,無論他是否曾接受過尊者的祝福,或只是曾經遠遠聆聽過他的演講。而惟有與那些經過尊者本人精心挑選的朋友和門徒之間的親密交談中,他才會全然地呈現出其極具光芒的啟示、至高無上的雄辨,以及那無與倫比的深刻智慧。然而,很不幸的是,迄今為止,尊者所正式問世的諸多著作中,僅僅向我們展示了他是一位公眾的演說家。而作為朋友、作為導師,尤其是作為滿有慈愛的古魯的維韋卡南達,卻只被那極少數曾幸運地坐在他的蓮花足邊上的人們所知曉,這該是多麼殊勝而稀有的榮光啊。

從尊者已經出版的各類信札與講演當中,人們確實可以窺見他那偉大的精神最為天才的一面。但眼下的這本書,它第一次向我們呈現出來的,卻是斯瓦米·維韋卡南達在其最核心而親密的小圈子中的被保留下來的話語。

它們是被紐約的S.E.沃爾多女士記錄下來的。從尊者在美國履行其偉大使命的最初時光,她就是如此持續而忠誠的服務於他。也正是對著她,維韋卡南達尊者親自口授了他關於聖者帕坦伽利《瑜伽經》(Patanjali’s aphorisms)的當代翻譯與詮釋。這些精純的箴言,現今全被記錄在他已經出版的著作《勝王瑜伽》(Raja Yoga)裡面。沃爾多女士經常對我述說道,她曾是怎樣專注的看著自己的筆頭,以保持墨汁的鮮潤,便於隨時準備記下尊者經過沉思與冥想之後說出的第一個字句,這些字句是他對精深的梵語經文真實意義的深度再現。也正是因為她的存在,為尊者準備了所有在美國公開發行的各種出版物。尊者對她的能力報之以巨大的信任,以致於他頗不掛懷於自己工作的最後成果。僅僅做過一些指示,關於他的演講,她以她自己所認為的最佳方式記錄即可。至於尊者自己,則甚至很難被勸誘,以便能夠粗略地看一眼這些被一一記錄下來的從自己而出的語錄。

正是通過這樣全心全意的堅定而忠實的服務,作為門徒的沃爾多女士,她的心靈亦變得與其導師的心絃完全相應、完全一致。甚至沒有速記的幫助,她也能絕妙地、充分而精確地記錄下尊者所教導的主旨內容。正如她所說,斯瓦米·維韋卡南達的這些思想,即是流經她這個管道,而自動書寫於頁面之上的。有一次,在千島公園那個小別墅的房間裡面,她曾為一些遲來的到訪者朗讀自己的記錄稿。當時,尊者在地板上只是踱步,好像對眼前發生的事情無動於衷。然而,待來訪者們一一離開了那個房間時,他迴轉過身來,對著沃爾多女士說道:“你怎麼能夠如此完美的把握住我的思想與用詞啊?我覺得好像是在聽我自己在說話一樣。”所以,——對於該書記錄之權威性,難道我們還需要做更進一步的說明與讚美嗎?

如今,位於馬德拉斯的羅摩克利希納弘道會非常高興,被委之以此等重任,將向大眾展現這些真實而富有啟示性的話語。並籍此而衷心感謝成就此一豐富寶藏得以公開問世的每一位有緣者。因為它曾是如此長久的被祕密隱藏著,而如今,它理當被歸入到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當中。

Devamata

1908年12月於馬德拉斯(Madras)

第二版序言


這本無法準確估量其價值的書,現在第二次出版問世了。在此一版本中,對於斯瓦米吉(Swamiji)的某些言辭之記錄,若略顯突兀而不流暢處,我們皆加入了簡單的註釋;而一些印刷上的錯誤,在此也一並得以修正,以儘可能令讀者在閱讀中免於疑惑,甚或錯解,俾讓閱讀的過程清澈而明朗。

斯瓦米吉作為當代吠檀多哲學裡面最偉大、最強勁的代表,早已馳名於今世。在印度和其他各個國家,已有無數的人們領教過他的魅力,其無可抗拒的雄辯。在他如“風暴與雷霆”一般的演講當中,他的聲音充滿了邏輯的力量,他的人格又極其令人著迷,他那罕見而稀有的稟賦,清晰闡釋了最為深奧的主題。但是,在這本書中,他卻不是用那實難抗辯的口才或力量去征服他的聽眾,而是坐在已然臣服於他的王者氣象,且經其精心挑選過的門徒們中間,帶領著她們,穿越重重的無明和痛苦之域。他泰而不驕、光而不耀,只是安然,只是溫柔,自性俱足而圓滿,經由他甜美的,如同音樂一般的聲音,其內在的光明散發著靜靜的芬芳;同時,令那些充滿摯誠的幸運的心靈冉冉上升,並開出了心蓮之蓓蕾;寧靜、安祥,就這樣在他的四周瀰漫氤氳。那少數的靈魂真實地享有了這份稀有的祝福。是啊,能坐在這樣一位智者,這樣一位人類的宗師身邊,這是何等的殊勝,何等稀有的福份啊!

斯瓦米吉,這如同“風暴”一般的苦修者,他自己卻不帶一切的重物,而只是伴隨著安詳和平靜,就是這樣一位聖者,他給那些殷切的靈魂溫柔地傳遞著祥和喜悅的資訊,而她們則亦已成熟到了能夠接受這些資訊的地步。來自斯瓦米吉的聖潔嘴脣的言詞,那是多麼的光明,多麼令人中心喜悅。它們就像是微笑本身,像柔風吹動的黎明,在東方的破曉中,流光而溢彩,為人們驅散了人世的黑夜。假如這些言詞曾有力量給彼等靈魂以慰藉,那麼,它也必定有著同等的力量,給所有的靈魂帶來安慰與祝福。這慈悲而聖潔的心靈,深愛著眾多的門徒,把拯救性的話語向她們一一傳遞出來,並得到了有效的儲存,故絕不允許它們消失在深不可測的永死的地帶。我想,整個世界都應該感激哈瑞達思(Haridasi)修女,她讓斯瓦米吉那種充滿造物主之力量的話語,得以以目前的篇幅和形式而存在。對於所有於人世上尋找真義的人們,再也沒有比這更好的朋友、更好的指導了。

所以,願所有尋求光明、平安與寧靜的靈魂,皆能從中得到幫助,並結束他們(或她們)各自曾有的、現有的與將有的痛苦。

Swami Ramakrishnananda

1910年12月9日   馬德拉斯

第三版序言


這本珍貴的書,它的第二版又再一次宣告售罄。我們很高興現在就要發行它的第三版了。除了訂正一些印刷的錯誤,沒有其他任何地方需要增減或修正的了。

羅摩克里希納僧院出版社

1921年7月12日 馬德拉斯

《千島語錄》是一本奇異的書,此書靈性飛舞、異彩迭出,我相信放在圈中的一些文字已經被許多朋友喜歡上了。其實這書是連維韋卡南達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意外收穫,因為他自己也是非常驚喜於它的存在。希望此書將於不久的將來問世,獻給那些酷愛真理而永不懈怠的追問者、尋道者。

今天我再一次改定譯稿,並找到了一些第一手圖片,增加了兩個重要的附錄,是當年在場的美國門徒的回憶。我個人的內心對該作品特別鍾愛,原本就愛不釋手,現在更是希望它能夠不負所期,亦得眾人之歡喜。

因為它曾是如此長久的被祕密隱藏著,而如今,它理當被歸入到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當中。自然會有屬於中國的一份贈品。如果因緣具足,一切都是順利,兼備可能的話,後面我們將會分享《千島語錄》的一些篇章,這裡先把三篇序言附上,公諸同好。是為緣起。

聞中

2017年4月18日加爾各達

《千島語錄》正文

【1895年6月19日,星期三】


今天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即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於這一天開始對我們這些門徒們展開了每日的正式教學,授課地點就在千島公園。雖然我們的人並沒有全部到齊,但是,導師已全然專注地投入了此一工作之中,所以,他便開始了對聚集在自己身旁的三四位門徒進行教育。首日的清晨,他手中拿著基督教的《聖經》,翻至《約翰福音》一章,說道,既然諸位皆是基督教徒,那麼,我們從基督教的聖典開始自然是最合適的。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印度教教徒則會將這一幕稱為“摩耶”(maya),即“道”的顯現與創世。因為這是神自身的大能力,絕對者藉著宇宙所投射出來的本質,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然”。道(The Word)有兩個顯現——一是普遍的本質顯現(the general one of Nature),二是特殊的偉大化身(the special one of the great Incarnation)——譬如克利希納、佛陀、耶穌和羅摩克利希納等。作為絕對者(the Absolute)的一個特殊顯現,基督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也是可知可瞭解的。然而作為絕對者本身,卻永遠不在我們的知識範圍之內,也不能夠被認知:我們不認識父(the Father),只能認識子(the Son)。我們惟有通過人性之特質,譬如,通過基督的存在,來獲知神性的特質,來尋找絕對者。

《約翰福音》首章的前五個詩節,就代表了基督教精神的全部本質;每一節都富有深邃的哲學意義。

完美者(The Perfect)從來不會變成不完美。他雖在黑暗之中,但是卻不會被黑暗所影響。神的慈愛恩澤於一切的存在,但是卻不被存在的一切惡所影響。此正如太陽,其光明並不會被我們眼睛的任何眼疾所影響,雖然此疾病會使得我們之所見皆被扭曲。在《約翰福音》首章的第29節中,“除去世人的罪惡”,這意味著基督會向人們展示通向完美的必經之途。神化身為基督,以向世人展示他的真實本性——我們也是神。我們雖是人,卻秉有了神性;然作為神性之秉有者,我們實在與基督有著同等的位格。

“三位一體”的基督,遠遠超越於我們的世界,而“唯一者”的基督,則僅僅是一個凡人,故兩者皆拯救不了我們。惟有那個“道成肉身”的基督,他既擁有了人性,又沒有忘記他的神性,這樣的基督纔可以真正地助成我們。在他那裡,無不完美。這些神的化身,自其出生之日起,就意識到他們自己的神性。他們就像是這樣的一類演員,屬於他們之戲份的演出,早就已經結束了,但在梵行已立、諸事圓滿之後,他們又重新返回人世,以令眾人亦得著彼種大愉悅、大歡喜。這些偉大的化身從來不被塵世間的事物影響到,他們雖然暫時以人類的形象、人類的有限性來顯現,然其目的,卻是為了教導我們,實際上,他們從來不曾被真正地侷限過,他們乃是永遠自由的存在者。

善,雖接近了真理,然善還不是真理。當我們擺脫了“為惡而自苦”,我們還必須學會不以“因善而自得”。我們必須發現我們自己是超越於善惡的,我們必須洞見善惡之樞機,還當明白兩者皆為屬世之必備。

二元論的思想源起於古代的波斯。真正的善與惡是一體的,並皆存在於我們的內心。當我們的心是清淨的、平安的,便不會受到善與惡的二元影響。此便是完美的自由,不再動搖,盡享自在與歡喜。惡,是鐵製的鏈條,善是金制的鏈條,但它們都是鎖鏈。成為自由,即意味著徹底的明白了,我們自己根本不存在這種鎖鏈。藉著金鎖鏈,以放下鐵鎖鏈,然後再把它們兩者都一起拋掉。惡之刺,進入了我們的肉中,便得使用同一顆灌木上的另一根善之刺來挑出,而後,將它們都扔下,此便是解脫。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應當扮演給予者的角色。即,給出一切,而不求任何的回報。給出愛、給出幫助、給出服侍,無論大小,給出任何你所能夠給出的一切,而不存有任何的交易之思想。不設定任何的條件,沒有絲毫的勉強。讓我們給出我們自己的財富,就像神一直給予我們的那樣。

其實,只有神纔是唯一的給予者。我們世上眾人,僅僅是零售店的店長而已。一旦得到了神的固定配給,那便是無上的榮耀。

“神是無法解釋的、不可思議的愛之本質。”他可以被我們所感知,但永遠無法被我們所定義。


世道原本艱辛,再加上人們總是互相征伐,故世界對於我們來說,似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所在。但是,這就像我們在觀看兩隻小狗的玩耍與打鬧時,我們渾然忘我,感覺別有一番滋味與興趣,即使是真有撕咬,也不會造成實際的傷害。在神的眼睛裡面,我們所有的世間之行為,亦如這小狗的打鬧玩耍一般。這世上的所有一切,僅供上帝一笑而已,並沒有什麼事情真的可以令他發怒。

哦,母親!

在生命的汪洋

我的帆船正在下沉。

幻覺的狂瀾,執著的風暴

時時都在增長,我的

五個槳手堪稱愚蠢(指感官),

一位掌舵尤其軟弱(指理智)。

我已迷航,我的船隻正在下沉。

哦,母親,救我!

“母親,你的光照,絕然不因聖者或罪人而熄滅;你使愛人與凶手同時富有了活力。”神聖母親,她總是藉著萬有,而顯現她自身。她的光芒並不會被所照耀的事物汙染,亦不由所照耀者而得利益。這光是絕對的純粹,恆定不變。在每個被造物的後面,都站立著“神聖母親”,她純粹、慈愛、永遠不變。

“母親,她作為存在之光,而顯現於每一件事物之中,我們向她鞠躬、向她禮敬。”她又不減絲毫成色地顯現於苦難與飢餓,顯現於快樂與崇高之中。“一隻小小的蜜蜂吮吸蜜汁之時,也正是上帝傾情進食之際。”因知曉神的無處不在,聖人便放棄了讚美和譴責。要知道,並沒有什麼真的可以傷害到你。何以得知?你不是自由的嗎?你不是阿特曼嗎?它是我們生命的生命,是我們耳之所以能聽、眼之所以能見者。

我們居然愚蠢地就像是一個被警察追擊的人一樣,以此等方式去經歷這個世界,而對這個世界的瑰麗只是一瞥即止。那所有追擊我們的恐懼,皆來自於我們對於物質的信仰。其實,物質之所以存在,恰是因了其背後精神的顯現。這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上帝滲透於自然的方式。

【1895年6月23日,星期日】


你們當勇敢,並且真誠;然後行奉愛之路,那就必定能夠臻入圓滿之境(the whole)。人們一旦掌握了鏈條之一環,那麼整個鏈條便會被慢慢掌握。應當澆灌樹根(即觸及神),那麼整棵樹就會被澆灌;同樣,當我們收穫了神,我們亦是收穫了一切。

片面與獨斷是此世界的毒藥。若有更多的看待世界之視角,於你那裡得以發展,你便會得著靈魂的更多維度,並藉助這所有的維度,來看清宇宙的實在,——或藉著奉愛之道(Bhakta),或藉著智慧之道(Jnani)。你們應當認清自己的本性之所向,並牢牢地堅持。對某種理想形式之獻身(Nishtha),乃是新近上路的信徒們的最佳方式。但是,隨其真摯和奉愛品質的高漲,則會逐漸將他帶往全新之境界。教堂、教義、諸多儀軌,都是為了護住嫩芽免遭傷害之籬笆,但隨之成長以後,這些籬笆則被一一拆除,此種苗芽最終纔會壯大為一棵參天的大樹。所以,各式的宗教、聖典、吠陀、教義——這所有的一切,皆屬種植小苗或嫩芽的花盆而已。這些花盆最後都必須被扔掉。從某種意義上看,所謂的“Nishtha”,即是將植株置入花盆之行,以保護那些尚在道路上奮斗的靈魂,宗教的虔信是你在這個世界上的此種護身的盾牌。

你們理當關注“海洋”,而不是“浪花”;無差別地看待螞蟻和天使。每一條小小的蠕蟲都是那位拿撒那人的弟兄。如何可以說一個是偉大,另一個是渺小呢?在自己的位置上,每一個皆屬偉大。我們在此地,亦正如在太陽和高昂的星辰之上。我們的精神超越時間,也超越空間,它無處不在、無處不是。每一個讚美上帝的嘴巴,都是我的嘴巴,每一雙看見上帝的眼睛,都是我的眼睛。我們在哪兒都不曾被真正限制過;我們不是這個身體,整個宇宙纔是我們的身體。我們是揮舞著魔法棒,隨意地在自己眼前造出場景的魔法師。我們身處巨大的絲網之中,我們即是於此巨網的任何一個地方,皆可隨心所欲地編織出蛛絲的那個蜘蛛。雖然於其當下,此蜘蛛或只意識到其所在的固定地點,但是,它終會適時地意識到整張存在之大網。就目前而言,我們只能意識到我們自己的身體,我們只能運用我們自己的一個大腦;但是,當我們到達了至上意識之際,我們就會洞察一切,我們便可以運用所有的大腦,與所有的身體。即便是現在,只要我們能夠在意識中“得到彼種推力”,我們亦是可以讓意識瞬間超拔出來,而進入到超意識的行動之中。

我們應當努力於“存在”,而不是“成為”。甚至沒有“我”。

唯一存在的只是純然的水晶一般,它在反射著一切,但總是保持其不變的清澈本性。當此種境界一旦被我們證得,便無事可為。身體則如一架機械而已。自此以後,只是純然,只是精粹,再也無需擔心它會返轉為非純粹。

一旦證入了自己的彼種無限,心的畏懼就會死去,就會充滿大大的勇氣,會大膽說出:“我與父是同一位,我們就是一。”

當時日到了,基督將會像葡萄藤上的葡萄一般,會成批成批地出現;然後,大戲演畢,幕布合上。——此猶如水壺裡面的熱水,開始沸騰了,一個水泡冒出,另一個水泡再冒出,然後越來越多,直至所有的水皆是歡騰起來,最後做了水汽而化掉。佛陀與基督,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兩個最為巨大的“水泡”,摩西是一個“小水泡”,然後,一個再接著一個,接踵而至,越變越大。不過,所有的水泡確實皆會適時而散逸,瞭然無痕。但是,造化之偉力卻是永新,它會在整個運化的過程中,一次再一次為這個水壺,重新加滿新鮮的水液。

文創编輯:Allen

審校:   闻中

編者按:

恭賀《千岛语录》中文译著將於2017年11一12月出版,一並感恩闻中老師特別授權"愛倫女媚秘密花園"刊登部分正文,如書中序言:"為其中真實而高聳的智慧而激動,富有力量而不失甘美的話語,如不朽的甘露滴滴精純…"聞中老師說,靜心品嘗誦讀時,讓自己全然進到这一百多年前的彼时的岁月里。生出永恒的眼睛看到這個特别的時間節點與空間節點,便讓自己得着其中属于你的福份,感念被揭示的和仍然隐藏的一切,由於你的旨意我才存活在永恆的當下,感佩兩位譯者的神入契合妙義,留下這人間最高的精神乳汁!

                                                            一一   Alle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島語錄》正文選載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kf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