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晴 亲子日记(411)
常言道: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五世修得同窗读。踏入社会后,看惯了人情冷暖,我们明白同学是最温馨而亲切的称呼,同学情也是最纯真的感情。
然而在2018年6月4日晚,淄博市临淄区雪宫中学的初三学生秦子康埋伏在楼道,持刀砍向本班同学马自然,共砍了十三刀,刀刀致命。是什么让一个花季少年变成了杀人恶魔,他的理由荒唐而粗暴:“我是第二名,杀了马自然,我就是班里第一名了。”
这个孩子到底怎么了?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社会功利性的大环境。每当高考、中考结束,许多学校和商家为提高知名度,大肆宣传名目繁多的各类状元。这就让孩子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只有状元才是人生赢家,其他人都是失败者。然而一权威机构对中国从1977年到2006年30年间1000多位“高考状元”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么多曾经让人惊羡的高考状元,却没有一位成为顶尖人才。他们如今都过着平凡的日子,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其次,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唯分数论的成功观。许多老师和父母把成绩作为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盲目地让孩子向第一名看齐。孰不知,成长重于成绩,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重要。据说秦子康的父母均是老师,按理说懂得心理学、教育学,但他们平时说得最多的是,你的目标就是超越马自然。正因为如此,长期拿不到第一,得不到表扬的秦子康,疑似在极大压力下杀死第一名泄愤!这件凶杀案其实是“中国式比较教育”产生的悲剧,是“憎恨别人家孩子”上升到了极点发生的惨剧。丧心病狂的秦子康,表面上看似是想当第一名,其实更想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如果平时父母能多给他一些关心与肯定,也许这场悲剧就可以避免。
最后,孩子扭曲的价值观。秦子康狭隘的心理,唯成绩论的成功观,强烈的嫉妒心理让他踏上了不归路。现在输了就嫉妒丛生、必先灭之赢之而后快的孩子,长大后也不会有好前途。这就涉及到培养孩子的情商问题,我们要告诉孩子面对强者,要善于欣赏和学习;遇到不如意的事,要放平心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学会孝敬父母,感恩老师,团结同学;要适当地有一些爱好,如写字、画画、唱歌、学一门乐器,善于通过这些正确的途径释放压力。
家校合育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希望家长、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认真对待孩子的教育,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愿逝者安息,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莒县三小王婷爸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