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
用传记式观察,看弗洛伊德文集

用传记式观察,看弗洛伊德文集

作者: 心理学工作者 | 来源:发表于2017-03-10 17:25 被阅读113次

注:部分材料来源于心理学专业组学习笔记

【传记式观察弗洛伊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用两条线来回顾和学习弗洛伊德文集:

其一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线,其二是弗洛伊德的生命形态衍化。

“犹太人身份与自我认同的危机”

从《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为之责任》里富庶的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去犹太化可以感受到,在19世纪中旬背负着犹太血统诞生的弗洛伊德,在社会中生存时的无所适从。一个人在社会中得不到血统上的尊重与承认,反之却是打压与唾弃,这对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水平与自尊发展水平来说,是一击难以调和重创。他们所背负着的不仅仅有舆论压力,还有一种与主流格格不入的深层自卑感。

因此,我们在弗洛伊德晚年80岁高龄时,完稿的《摩西与一神教》里还可以发现,在弗洛伊德理性探索犹太教发源的背后,深藏着对自我血统认同的追寻与确认,借此著作以实现对自我人性的终极关怀。

“情感孤独,情趣匮乏。”

在这样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弗洛伊德,虽然品学兼优,但是心底深埋着不被认同的低自尊,间接导致了弗洛伊德的情感孤独,虽然与玛莎结婚了,但是婚姻的情感力量实在是太单薄了,没办法解决弗洛伊德自我认同的危机。婚后的弗洛伊德建立星期三精神分析研讨小组,与妻子的感情迅速降温,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上。他虽然对审美兴趣满满,但总是以严谨与分析来对待艺术品,而他的生活里除了旅行,也几乎没什么生活情趣。

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在他所著的《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那篇论文里窥见一斑,他说:“当我凝视着这些艺术品时,我总要在它们身上花费好多时间,试着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即扪心自问这些艺术作品的效果应该是怎么样的。每当我做不到这一点时,譬如在音乐方面,我几乎得不到任何乐趣,我的理性(或分析)思维倾向使我无法被什么艺术作品感动,我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会这样,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让我成为这个样子的。”

“荣格的出现”

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相遇,是令两个人都欣喜若狂的,对于弗洛伊德来讲,荣格满足了他对继承人的所有幻想,基督教的家庭背景,非犹太人血统,这就是获得当时社会认同的最基本的条件,对弗洛伊德来说,却是难于上青天。弗洛伊德通过荣格这个日耳曼人,找到了精神分析可以被主流化的全新接口,他渴望通过荣格,精神分析可以进入到一个新的血统圈层里去,证明精神分析不仅仅是犹太人的,也可以在日耳曼人的圈层里玩。

弗洛伊德渴望通过让荣格继承他的精神财富,以此完成重要的社会认同,但这里面就包含着弗洛伊德对王储的标准,即荣格需要符合这位老国王的标准。

荣格一方面在探寻自己的过程中,对弗洛伊德理论中《释梦》与潜意识的理论着迷;另一方面,由于早期父亲在基督教上的摇摆与妥协,令荣格内心的父亲形象羸弱,因此荣格也在弗洛伊德身上找寻并且试图重建理想化父亲的形象。

因此在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精神分裂爆发,这一场精神分裂恰恰就是他生命的转折点。荣格通过积极联想与意象对话,著出了《红书》,通过曼陀罗的自我疗愈,将自己从精神分裂的边缘拉了回来,他的理论了终于实现大幅开拓。弗洛伊德和荣格是如何通过经验来实现自救的?荣格的自救,通过他的自传里可以看出就是告别那个缺失已久的父亲形象,真正成为一个父亲。

通过对弗洛伊德生平进行传记式的观察,弗洛伊德所撰写著作的动力,与他在生活里的境遇,与他学生的关系,都有着紧密的关系。1895年出版的《癔症研究》,虽然是与布洛伊尔合著的作品,但也可以说是一场弗洛伊德式的歇斯底里大发作。通过癔症研究这本著作,弗洛伊德将“性欲的作用”、“精神创伤”、“防御”、“宣泄疗法”等等这些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概念,推到了普罗大众的面前,并第一次提出“压抑”这个重要的动力词汇——这是“构成精神分析结构的奠基石”。虽然理论上有着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回到时代背景中去看,他依旧是伟大的精神分析开山鼻祖。

而这本书的出版与失败,也是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友谊破裂的开始。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传记式观察,看弗洛伊德文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klo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