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一至七章

作者: 游水的鱼儿 | 来源:发表于2015-05-11 09:38 被阅读663次

—— “回向三代”的发端

    之所以提出宋代“回向三代”这一点专章论述,其原因在于他确实是宋代政治文化中的论述和思潮,为前代所少见。“回向三代”贯穿了宋代整个政治文化的始末,一切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先进落后、成就糟粕,一切都源于这一思想根源。宋“回向三代”与汉的“复古更化”的区别比较更能凸显这一特点,汉是由汉武帝发动,宋则起于士大夫毅然以革新者自任的心态。

    所谓“三代”有几重含义,元人认为后三代谓“汉唐宋”,而宋人乃至后人并不如此理解,宋人对自身的评价是“三代”之后,而非汉唐之续,“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我理解就是宋代道学家史观认为,汉唐虽也是盛世,但是道德仁义的大统却未坚持得好,只有到了宋代才重新接上上三代的道统,宋在这一方面高于汉唐。余先生列举了《宋史》欧阳玄《许衡先生神道碑》所言证之。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宋代在文化史上确有特殊的贡献,而汉唐则在政治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顾炎武《日知录.宋朝家法》中有相当明晰的评价,认为宋在诸如不杀大臣等文化礼制方面超过汉唐,而其职官、军旅食货之制则谓之“陋宋”。

      文化重于、优于政治是宋代“三代”概念的重要属性。

    回向三代的历史进程起于太宗,酝酿70-80年,到仁宗晚期发展成熟,成为神宗时期熙宁变法的思想背景。。太宗一朝起已有“讲道兴学”之举,扩大重建三馆以待天下贤俊,诏诸儒编纂大规模类书如“太平御览”,重视科举。仁宗开始“欲复二帝三代”的意向开始显露。石介《汉论》、尹洙《岳州学记》、欧阳修《本论》、李覯《周礼致太平论》,这四人在政治思想方面都具有超越汉唐,复归三代的明显倾向,也就是在三代理想的号召下,提出文化、政治、社会大规模革新的要求,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是这一思潮的最后结晶,认为今之回向三代的精神所在是“法其意”。

      朱熹“回向三代”思潮有十分清醒和透彻的观察与认识,在论及王安石新法时,他说:“新法之行,诸公实共谋之,虽明道先生不以为不是…”。呵呵!朱子精辟!宋代的士大夫们思想根源基本一致,但是在实施操作之时则分歧很大,因而,之后的士的政治地位、主体意识,权力与理想,国是与儒学、党争与分化皆不脱朱子所论之状态。

—— “士”的回归

      这一章,余先生从4个方面论述了宋代士较高的政治地位。

      一是太祖立国之时,以“杯酒释兵权”——“偃武修文”为发端,以一时之好尚,宋之尚文,端本乎此,太祖文治取向确实对士大夫阶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是宋代皇帝“尊士”前越汉唐,后逾明清。宋代进士考试比在唐代更受礼遇,皇帝会亲临殿试,汉基本上是以军功为相,唐代世家势力强大,科举之士无论政治、社会地位都不算高,宋代科举,考试更加严格,要求更明确更高,进士则正式取代汉代侯爵资格。《宋人轶事汇编》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其荣亦不可及矣”。

      三是宋代《宋朝家法》有“不杀大臣及言事官”之传统,这一点在宋人笔记《避暑漫抄》、程颐《伊川先生语》中都有记载。

    四是宋代士阶层的地位取得有其历史源由。一方面,源于赵宋王朝的立国需要。赵宋不同于李唐,赵宋源于战乱纷争的五代十国,既无李唐的关陇集团和山东门第世族为其社会基础,还要提防五代十国的兵将颠覆其政权,他必须获取自己的政治、社会基础,士阶层是最好的选择,他们饱受摧残但基础尚在,分布广泛,他们具有实际组织能力,他们吻合时人期盼和平安宁、重建社会秩序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科举取士制度的变革有力的帮助了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取得较高社会地位,也提升了自身的整体质素。“焚香礼进士”这样的隆重与庄严矫正了五代时期武人把持科举的陋习,也改变了唐代举人轻浮与王朝无认同的风气,宋代科举之士极具责任感与荣誉感,马端临所引《欧阳文忠公集》、张穆之《触鳞集》清晰的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饱受压抑但又绵延不绝,民心向往重建文治秩序,士大夫应运而起,这是宋代士大夫与皇帝同治天下局面的制度性基础。

相关文章

  • 通论一至七章

    —— “回向三代”的发端 之所以提出宋代“回向三代”这一点专章论述,其原因在于他确实是宋代政治文化中的论述和思潮...

  • 通论一至七章——“同治天下”

    ——如何“同治天下” 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风范和普遍意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展。这一意识的历史溯源可以...

  • 物演通论阐释

    物演通论创世图物演通论属性图物演通论章节结构图宇宙观的意义澄清思想存在论的意义精神哲学卷社会哲学卷《物演通论》之“...

  •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 《写作通论》“主题”这一章的学习,提...

  • “材料”是写作的本钱

    “材料”是写作的本钱 ——《写作通论》学习笔记 《写作通论》正式讲写作,首先讲的是...

  • 通论

    就通论而言,凯恩斯认为就业量与社会有效需求挂钩… 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量的多少与这个国家的就业率挂钩… 而人们的储蓄...

  • 我心目中的那一些经济学著作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又称《通论》 凯恩斯(1883~1946)年 发表于1936年 英国经济学家 ...

  • 痧道之行砭法八大论之一

    李氏砭法 虎符铜砭 1通论 那么第一个,我想谈谈李氏砭法的“通论”,...

  • 《中国新哲学之东岳哲学》——为何将《物演通论》定义为中国“新哲学

    为何将《物演通论》定义为中国“新哲学”? 1、《物演通论》是“哲学(狭义)” “递弱代偿原理”是王东岳先生假设的一...

  • 《普通生物学》- 目录

    作者:陈阅增,戴尧仁等 普通生物学---生命科学通论 怎么理解『通论』这个名词?https://www.zhihu...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论一至七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dxq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