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作者: 海的女儿w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17:31 被阅读11次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70后的我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四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我飘飞的思绪随着记忆闸门的打开回溯到上个世纪七年代。

1978年,我刚上小学。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生活物质匮乏、国家贫困,人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家家户户过得都是紧衣缩食的日子。除了过年,平一般人家很少吃纯白面的馒头,更不说吃肉蛋类的食物了。记得有一天早上,我一觉醒来,感觉头晕乎乎、浑身软绵绵的母亲刚好进屋来,看我难受的样子,她轻轻地亲了一下我的额头松了一口气说:“不打紧,应该是昨晚贪玩吹风受凉了,起来喝点热水、吃点热乎饭就好了。妞,想吃点啥好吃的?”听母亲的话,此时,虽然我身体还有点难受,但是被美食点亮的小脸蛋禁不住露出了丝丝笑容。天早上,疼惜我的母亲专门给我煮了一小碗手擀面外加两个荷包蛋。

那时,人们穿的衣服材质一般是粗布棉或涤卡棉的,颜色蓝色、白色、灰色、军绿色居多,而且式样单一。平时新衣服很难临幸我们小孩子的身体一般都是老大的衣服穿小了老二接着穿,老二穿小了再拾给老三穿……如果一件衣服穿久了,正面颜色褪淡了,手巧的母亲会把衣服颜色光鲜的反面翻过来改制成正面,修剪缝补以后让小点的孩子继续穿。我们家有五朵金花,我是老小,穿衣亦是如此。但是,在每年新年到来时,温良贤淑的母亲一定会想方设法让我们享受一件属于我们自己的新衣服而且会尽量给年幼的我买一块色彩鲜艳的花布做衣服。在我的记忆里,最清晰的一幅画面就是每年春节临近时,母亲大姐晚上坐在灯下为我们姐妹几个赶制新衣时的忙碌身影。

大姐比我大17岁,我记事时,大姐已经参加工作她很孝顺有心,为了不让母亲平时缝补那么辛苦,她用自己节省积攒的托熟人从百货商店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在那个年代,缝纫机属于气派的家庭三大件之一,紧俏商品,排队等货我家等了小半年。在那年天,我平生第一次穿上了一件除了过年时才能穿得到的新衣服,而且是大姐亲自裁剪缝制的。印象中衣服的颜色是粉红色的,衣领是两瓣式的娃娃领,中间一排白色的小纽扣两边各缝有一个半圆形的小口袋,而且衣领和小口袋沿着一圈红色的细边。穿上这件新衣服,我的心里甭提有多了,同龄小伙伴的目光是满满的羡慕呀!

居住地处鲁西南平原,站在视野开阔环城大堤上放眼望去整个县城尽收眼底,基本是错错落落低矮的平房。小城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分别有三条不算宽的柏油马路,马路上走路的行人居多,其次是骑自行车的,还有少量三轮车或两轮板车,有时还能见到毛驴或骡子拉着板车走。汽车是稀罕之物,少之又少。

那时,老百姓家都还没有电视,马路边水泥电线杆上的大广播是人们收听新闻和娱乐节目的最主要方式。小孩子最喜欢听故事、看小人书。当时在我家对面街角有一个摆小人书地摊,一分钱看一本。我经常会跟母亲讨一分钱早早地去那儿,然后挑选一本小人书津津有味地翻,回家再讲给母亲听。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醒了东方大地,复苏了大地万物经济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国外的各类商品、先进科技、文化观念……一切物质的非物质的事物如潮水一般涌向中国。在我生活的小城里,除了单位正常上班的人群,个体户逐渐多了起来。我家门口那条街,卖副食百货的、卖成品服装的、开饭馆的、开书店音像店的……每天人来人往,到处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大街上,人们穿的衣服色彩、式样不再单一,尤其是儿童与年轻人的穿着色彩明快、充满活力,为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愁吃愁穿,冰箱、电视、洗衣机也开始进入普通家庭,而且,没过几年,移动电话、电脑……又应运而生。小城里拔地而起的渐渐多了,文化娱乐休闲的场所也增多了,宽阔的街道一条条平行交织着,昔日的小城已装不下它们,开始一圈一圈地向外围拓展了……

一转眼,时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小城家园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变得丽。国家园林县城中国长寿之乡、齐鲁宜居城……一张张实力名片传递着小城的新面小城人不忘初心锐意进取,正时刻追随着中国日新月异大发展的脚步

2018.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忽如一夜春风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lvx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