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平凡的世界》是在初中。语文老师在讲阅读时推荐的。她说,我的命运就是靠这本书改变的。
老师没有具体再讲下去。于是我还是通过孙少平来看看怎样死磕出奇迹。
孙少平毕业后在自己的村里当了老师,多读书多看报的他决定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
第一次孤身离开,像极了当今大学生去北漂的状态。孙少平带着简陋的行李,来到了这个城市,等着他的不是好工作,倒是只能揽工的体力活,而这些体力活还不一定能轮到他一个高中毕业生做。
工头们说,念书的吃不了这份苦。
扎不扎心?
为了掩盖自己是念书人,孙少平不得学着说脏话,还得粗鲁。
总之,他还是揽成了工。那受的苦可是比干农活要累得多,到底是孙少平,还是咬牙扛下来了。都是凭力气挣钱,积极性自然都很高涨,只是真的是太苦了。
架不住他认真且机灵地干活,还是受到了赏识。
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孙少平那样,不管工作怎么样,都能卖十分的力气。很多时候,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消极懈怠,或者索性换份工作。
孙少平没得选?现在的我们多的是选择的机会,反倒更是不能像他一样稳扎稳打。
更多时候,我们总会选择放弃,还美名其曰换个方向。何必美化一下,放弃了就是放弃了,承认一下自己的毅力不够又什么好害臊的。
还有一种是他真的在努力,只是他一直在努力寻找更好的。
之前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他当年学英语的过程。那时候,资料很少,学英语只有新概念没有其他,图书馆里的新概念都被翻得相当旧。那时候还没有什么口语课程,他就对着板凳练口语。就是靠这样,他练成了超级地道的英语。
而现在,资料随手就是,反倒让大家慌了。不行,我一定要找到最好的教材,不行,我一定要找到最好的方法。先不说有没有最好的,资料那么多,你要找到什么时候?方法那么多,你要试到什么时候?
有这找的时间,为什么不能死磕一本教材,不能死磕一种方法?方法是简单是复杂,又有什么关系。重要的还是要像孙少平一样死磕,才能见光。就这样一直“调整方向”,才更会让你迷失。
我们是平凡人,可平凡人死磕也会开启不一样的世界。你累了困了,不要难过,毕竟难过没有什么用,索性和孙少平一样,再跟生活耗一耗,谁知道你能得到什么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