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有没同感,在看到一篇篇颇有兴趣的题目,便想一一点击文章进去浏览无余。
人类就是这样,我们很容易用自己的第一视觉感来判断事物。我把它称作: 视觉冲击感。
在面对自己不熟知或者不太了解的区域,好奇心很容易促使你大脑里激素。使你激发好奇求知的欲望心态。

拿书来说: 在你拿到一本陌生的书,首先映入你眼帘的便是书名。好的有趣的书名使你记忆深刻,以至于很久以后,书的内容不完全记得,可书名依然念念不忘。
我自己亦如此。在自己看了众多书中,尤为对林清玄的《不辩,是一种智慧》和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破冰北极点》记忆深刻。
他们用言简意赅的几个字,概出了书中的精髓,使读者透过书名就引发进入书中了解其内容的好奇心。

我觉得好的文章题目亦或如此。我自己一直困惑自己的文章标题,思虑前后依然没有头绪。
题目就是你文章的标杆与排面。题目往往给人第一手信息,让读者知道你的内容大概讲什么。
能抓住这个点的人,我甚是佩服。我不喜欢敷衍了事的做事风格,他们在文章内容上煞费苦心,可对题目就草草了事。这种行为让我甚为不解。

自己是个很重视细节的人,我想给读者呈现的状态是: 自己的每一个标点、句子、段落、文章,连接题目都是OK,没有问题的。
我每次写完都反复纠错,针对每个句子、段落进行通读,以便更好的发现自己文章的不足。
我始终相信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
记得自己在写《阴云连绵,亦如我内心思绪错综万千》这篇文章时,当时自己手稿写完了,反复通读排错。读了近5~6遍,觉得没有问题才发表。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直接下笔写。家里姐看着这样的我,给我提的建议是: 写文章前,先立个提纲,按着提纲走,自己写作方向感准且文章不偏题。那样思路也宽一点。
我是对提纲不感冒的人,感觉框架我不仅做不出来,而且自己写作也不会按照那个逻辑走。所以对我而言,有无提纲并无多少重要。
我现在每天给自己规定,每天一日更,且日更字数1000字以上。文章内容可以叙事、写人、写景,可以为一篇文章读后感,但唯不可滥竽充数,记流水账。

自己对流水账文章痛恨极了。因为之前上学的我做过这种蠢事,所以现在极度反感。
那会因为写所谓的日记,周记。搞得我一个脑袋两个大,对写文章头疼的很。
那时候自己小,没有任何输入,唯有每天的语文课本,课外书寥寥无几。可谓: 对读书没有多少概念而言。每每写日记、周记,以流水账应付,还洋洋自得。
现在越读书越觉得自己肚子里空空如也,知识匮乏的很。要不间断的看书,来弥补自己之前的空缺。

读书这个事情,永远都不够,也没有尽头。现在能深刻体会到: 活到老,学到老。是真的,我们不能触及的世界,用读书来填充自己未知的心田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
当驰骋在书的世界,你融入到作者描绘的写作画面里,你感觉自己融入其中,仿佛体会到当时的此情此景。有种他们已全然呈现在你面前的错觉感。

这时,你亦兴奋亦领会到作者写作思路的精髓。这也许就是每个作者写作的至高境界吧。
文章的内容,取决于作者的写作心路历程。好的文章,给人如沐春风,心领神会之感。
每个文字,在不同作者手里,打造出凝练。将字与句运用到恰当好处,这着实不容易。最终以完美篇幅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作者将文章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出来的精神成果。

我们有时读到感同身受,被文章吸引。那时你不仅读的是文章本身,更是领会作者自己,走进他内心世界看到他的写作心路与精神碰撞。
学习之路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追求的,在读书与写作之间,我们掌握这二者输入与输出的技能。让自己灵魂有香气,精神有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