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是十二,拥有斜杆思维,喜欢理性谈教育的新时代好青年。关于择校,我会定期以年轻人的视角,为你进行独特的解读。
批判性思维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思维却越来越多地被“标准”等条条框框所限制。
成年之后,是否拥有批判性思维的差异,能清晰的从每个个体身上看出,甚至极端到有人因它送命,而有的人成为了斗士。
多年以来,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把绝大多数孩子培养出这几个特点:
(1)被动接受,几乎不质疑——丧失获取事实的能力
(2)信任“权威”,哪怕有疑问,也会说服自己——失去分析能力
(3)伪独立:看似独立自主,其实是无奈的承受——没有判断能力
前些天“李”的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从和“HR”的对话中可以发现,都是被动回答问题,没有提出过自己的疑问。而他和同学对话时,也有怀疑对面是传销,但可能是出于对boss直聘的信任,他并没有去收集信息来进行求证,也没有回应朋友帮忙的请求,毅然乘上了去往天津的列车。
这一系列些偶然的行为的背后都是缺乏批判性思维导致的,而这最终构成了他遇害的必然结果。如果他能够发现疑问就提出;如果他能够搜集信息,多方查证;如果他能从发“offer”是个人邮箱等信息里分析出不对……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几乎不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体制,让很多学生失去了能够独立的重要基础。(后文会解释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崔永元大家都很熟,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小崔。
但是我真正转粉是在那次转基因事件之后。小崔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求证,敢于坚持的用批判性思维质疑“权威”的勇气,让我成为了他的粉丝。
小崔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四大步骤:
1. 先调整好自己,以客观,平静,谦卑和开放的心态进入思考的探索;
2. 收集信息和依据,分辨事实和意见,了解各种角度的观点和相关的偏见;
3. 寻找例外,推翻假设, 检验讨论中的信息和结论是否有逻辑谬误;
4. 推论新的假设或理论。重复第三步和第四步,一直到得到满意的结论。
在争论转基因好坏的这段时间,为太多人普及到转基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种社会关注度的提升,也促进了这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完善。而崔在合理质疑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时,又为这项科学技术找(提)出了很多问题。这是一个双方共赢进步的结果,即使争论仍在继续,还将继续。
这一切源于崔不惧权威的批判性思想,而他也被广大网友称为斗士。
很多人抨击小崔做纪录片时引导谈话,做调研时也并不是随机选取等等,我觉得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看,习惯默不作声的网民也学会搜集信息,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漏洞并提出质疑了。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往往能带动更多人的“觉醒”,犹如连锁反应。
这让我想到了清华北大,亦如牛津剑桥。
从建校开始,两个学校就为了国内一哥的位置“争斗不休”。两校的教授彼此偶遇都会蹭的火花四溅,转头轻啐一口:
“老顽固”
“老学究”
彼此不服气,彼此争先,不断批判质疑着对方的理论,从中找到破绽予以回击,并完善自己的理论,不被对方所用。两校用批判性思维全方面做争斗的那些日子,也正是两校综合发展最快的时期。
蓦然回首,这两位“宿敌”在彼此“斗争”的时光里站在了超一流学府的阶梯。
但是现在,国内留有批判性思维的院校还有多少呢?
“听老师的就行,老师不会错的”
“你们先记下,不理解的以后慢慢就理解了”
这应该是很多人在应试教育下都听过的话,虽然不是所有老师都曾如此,但是有不更老师都曾如此。因为,国内升学的唯一评估标准就是考试分数,所以从幼儿园起,都是为了准备通过考试而准备。所以无论学校的教育理念会用什么美丽的言语来包装,归根到底,还是会回归到填鸭式的应试教育。
考试的评估和过滤标准就是认知范畴最低的两层——认知和理解。
因为解答一个题目也只需要这两个最底层的认知能力。而层次更高的思考能力如:应用、分析、评鉴等,都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要知道,学习的范畴并不只覆盖认知,更重要的是同时融合技巧和态度,才能有未来所需的创新的跨领域的联合。
只会浅显的纸上谈兵?认知程度如此的人,在人工智能时代也就和一台小型计算机无异了。也难怪那么多人鼓吹人工智能的恐怖。
“嘿,伙计。你不该逃避,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你可以”
“我每周X时都在办公室,欢迎你们来提问”
出于个人经历,这是我了解到西方教师普遍上课时爱说的话——鼓励学生现场发问及展示自己的学识。当然国内也有好老师这样做,但是太少了。
西方教育思想最重视的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基础上产生的(这里不多解释,想详细了解的可以去查查)。这个提问法的伟大在于思考、讨论的过程反复,十分耗费心神及时间。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拉进来参与得出结论的过程,需要大脑创建新的神经元连接,并且深化原有链接。当你得出最终答案时,便能“内化”这份感悟,把这份自己得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洞察”。这是单纯去背诵或理解答案达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国内不推行这种教育方式呢?
我只能说:这也许是制度体系下产生的惰性。
因为要达成高效的学习需要老师提炼非常好的问题。另外,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回答来继续扩展更多提问的老师。因此,这种教法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也比较消耗他的能力、脑力和精力。
大部分的老师比较喜欢填鸭式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只要求他的口才好,讲课生动,不需要他跟学生们有太多的互动,也不需要他在当时给予太多的应变或回应孩子们的提问。
丨这里需要说明:国际教育体制的老师,基本都是合同制招聘来的。教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自身工作的稳定性。
这其中产生的差别直观的反应到步入社会的学生身上,就显的中国学生少有“灵性”十足的人。而国外的同龄学生,会冒出各种各样的“古怪”想法。
我猜很多明星让子女读国际学校的原因,大抵如此。
我们敬佩屈原的宁死不屈、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先生的以文救国,是源自于他们的名族气节,源自于他们不畏强权敢于发声的批判性思维。
而现在,大多数人习惯了随波逐流、习惯了听说、习惯了做看客,小崔这种批判性思维在这个时代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在这强调一句: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标新立异,为了质疑而质疑地钻牛角尖,它的真正含义在于独立思考,不满足于听信一个既成的答案。其中有三个关键因素:事实、分析、判断。
只有不盲从别人的观点,不服从于标准统一的答案,深挖分析,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独到的判断和见解。这是个人风格的形成,这种不同才会带来创造,因为批判也是创造力的基础。
丨思维源自于认知,认知源自于环境,国际学校就是提供不同思想的环境圈子
就如我的老板所说:我们选择做国际教育,千辛万苦想把孩子送出国,或者去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制度和环境,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一种发声。希望这些孩子,能成为和我们不一样的人,成为有思考能力、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因为这样,他们才拥有更多人生选择的权力。
最后,反正你也看了这么久,不妨留言用批判性思维聊聊你对国际教育的看法。
远播择校交流群,这里有同样择校中的家长一起交流择校信息,还有择校顾问老师在线答疑,更多开放日、择校展、家长活动信息最快发布,当然还有名家直播活动~
如果你在为孩子择校,这个快捷真实的信息渠道,你要错过吗?
长按下方二维码, 添加远播小助手,可申请入群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