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刍狗(chú gǒu),草扎成的狗。本句是讲天地父母、道的特征特性。不仁,不是没有爱心。在老子的词典里,“仁”是二元对立的产物,是“大道废”(第十八章)之后心灵堕落的表现。不仁,就是超越二元对立,就是保有大道本有的平等大爱无偏私的高等心灵,也才会对草扎成的狗与万物平等善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法天则地,自然平等无私,爱护天下万物;对草扎成的狗、自然生态也视同子民百姓,善而待之。

道德经全文特别强调平等。第一章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讲平等之根源――天地万物皆为道子,同根同源,平等无二。第二章谓人知美丑善恶不是好事,美丑、善恶、有无、难易、得失皆人比较而成,若加入个人好恶,则二元对立生焉,人陷入无边苦海。所以明道圣人不去分别、不见人短,但做好自己、做好表率,把道无私付出而不居功的德行展示出来。这是讲不平之害、不平之幻及圣人平等之为。第三章谓圣人治国理政,超越名利权情,从心入手,而得大治。此讲平等用于修齐治平之效。后面诸章,无不围绕平等二字,从修齐治平展开。安心品去,必有所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