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各位都非常年轻,我今天来的时候挺有压力。因为我毕业快3年了,看到你们,真是觉得“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几年参加了百度产品的校招,感觉新一代毕业生的素质确实都非常好。很多都来自国内/国外的顶级高校,清华北大、伦敦国王学院、加州理工大学等等,我做梦都没梦到的学校。也让我感到非常有压力。我昨天就在想,今天应该跟大家分享什么。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上学、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第一、积极主动,永不放弃
我成绩一直不怎么好,好不容易才考上一个三流的高中,当时整个年级大概有1500人左右,高中主要有两类班级,一类是直播班(尖子班),另一类就是普通班。
但是只有尖子班的同学,才有可能考进二本类的学校,普通班的几乎没有一个能够考得上本科院校。当时我在普通版,也想要考一个二本学校。但是我周围的同学就马上告诉我,你居然还想考个二本学校,根本不可能,那就是做梦。
然后他很认真告诉我学校普通班的升学率。血淋林的事实和数据就摆在我面前,我听到的时候我几乎崩溃的从椅子上掉下来。你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心情。这个时候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想放弃了,也不会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而我只是简单的想要努力去做一回,不要没有开始就放弃了,然后我运气比较好,我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
考上了一个二本学校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做事情永远要积极主动,不要放弃。如果一个人遇到事情遇到一点难题就放弃了,你永远都一事无成,你永远不可能突破,你永远不可能成为那个创造奇迹的人,你每次遇到困难都会放弃。
第二、顺势而为
我大学的专业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那个专业是学习都是一些过时的知识,都没用。我也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没有任何兴趣。毕业后很多的同学也从事这个专业,但是绝大部分同学的收入一般。这个不是他们能力的问题,而是行业选择的问题,加入互联网行业就是顺势而为。
当时的我,也很迷茫,很痛苦。绝大部分同学这个时候可能就放弃了,也就不积极不主动,不认真的去思考,去学习。不去想自己的未来是怎样子,不去改变自己的局面,而是放弃了堕落了,去打了4年的游戏。
而我每天去看书、去思考自己未来要点什么?才能改变我自己的局面。就在我寻找的时候,在一个《创业家》的杂志上看到了今夜酒店特价的创始人任鑫的故事,看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去互联网行业。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我要去探索的方向,顺应时代的大机会。
我告诉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未来一定要加入互联网公司,并且我要去做产品经理。但是当时没有几个同学相信我说的加入互联网,而是嘲笑我,觉得我是一个疯子。不知道好好考公务员,好好的考国家电网。更加没有一个人知道什么是产品经理,而3年后的已经是BAT用户增长部的高级产品经理了。
第三、任何事情尽量做到极致
你面试了至少有几百个同学,大部分人都是准备一份简历,很多简历都不认真写,错别字非常的多,标点符号错误。你从他里面的简历就能看出来做事马马虎虎。
我简单讲一下我是找到第一份工作做的4件事情。
1)分析互联网整个行业的趋势,以及细分行业的现状,产出:行业分析报告
2)调研行业里每个公司,包括创始人,公司在产业链的位置,公司的融资情况,产品的定位,产出: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3)研究公司的产品,这个产品解决谁的需求?这个产品该如何迭代?这个产品如何去运营?,产出:产品运营方案、竞品分析报告
4)调研产品经理职位,这些职位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他到底需要什么能力?自己怎么去学这些能力?产出:自己做了一个产品叫做“baby购”,母婴版美丽说。
做到了看行业、看公司、看产品、看职位能力。到真正拿出的方案告诉他,我很匹配这个职位。这个分析报告大概有200多页,我设计了很精美的封面。
一般招聘面试的时候会看三点:
第一点:态度行不行
第二点:能力行不行
第三点:与公司匹配不匹配
当时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张震你写了这么多东西,你想让我看什么?我说你什么都不用看,你看看我这个人态度怎么样?我写出这个东西,做出的baby购产品就能证明我的基本产品经理能力。这么积极主动,态度坚定就是要来爱鲜蜂,是不是匹配创业公司。至少我觉得我和创业公司是非常匹配的,所以什么三点完全符合,就应该招聘我。
PS:我还搞出了一套《手把手教你找工作》的课程,在我大四的时候赚了几十万~~~
第四、科学化决策
举个例子,所有人找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是看哪里薪资高,就去哪里工作,也不关注自己是否能够有成长。你手上获得了几份offer后,你怎么去选?
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决策模型,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靠公务员,去国家电网,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互联网公司。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公务员稳定,铁饭碗,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所以我搞了一个科学决策系统。
第一步:先扩充自己的选项
1.尽量多点选择,哪怕你仅仅*意识到*自己还会有别的选项,你的决策水平都能大大改观 —— 因为你现在不是钻牛角尖思维了。要给自己增加几个选项再做决定。那上哪去找好的选项呢?
2.寻找亮点,最简单的增加选项的办法,就是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选择的
3.并列选择,你要把多个选项都摆在桌子上,要选就一起参选。
第二步:用现实检验你的观点
1.设立反对派,找朋友提意见,还有一个“旁观者清”的效果。
2.从远处旁观
“ 10/10/10法则 ”。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3.你不比别人特殊,第一看基础比率,第二看我到底特殊不特殊。
第三步:做出选择
做出选择,要学会尊重的自己的价值观,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考虑价值观,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职业选择:行业>成长(做什么)>公司>薪资
第四步:管理预期,为一旦决策错误做好准备
1. 用小剂量现实验证假设
1)尽可能地尝试新事物;
2)尝试要可控,要确保试验不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3)获得反馈,从结果中学习,随时调整做法。
2. 最坏假设推演
先假设一个最悲惨的结局,然后倒推一下,想一想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够强迫我们大脑思考极限情景,能够延展我们的感知能力,感知那些正常思维模式下不容易考虑到的情况,这些被忽视的很可能就是实际会发生的
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就是在做科学决策。
第一个,要拥有更多的选项,你只有一个选择的时候,你那不叫作决策,你那叫下决心。
第二个点就是分析每一个选项的优势劣势,
第三点就是做出自己的选择,
第四点就管你自己的预期,我最差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做每一个决策的时候,不是说你选A你就能100%成功,选B就100%的失败。而是选A你的成功概率是60%,选B成的概率只有30%。所有概率告诉你应该选择A,而不是B。但是你选了B也有30%的成功的概率。我有一个原则就是在做任何事情要是成功概率小于51%,我尽量的不去做这个事情,或者准备好了再去做这个事情(比如:我从来不玩牌),努力做到科学化决策
第五、公式法思维
成长的关键思维方式,就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你能够推演到极致,看到事物的本质,找它背后的一个公式,你就一定能赢。比如,牛顿的f=ma,当学会这个公式你就知道炮弹打得多远,知道万有引力公式,就知道整个宇宙怎么运转的吧?
只要知道你的成长的公式,那你就一定能够成长,对吧?你知道了什么用户增长的公式,你就一定能做好用户增长。但是每个公式都是有边界的牛顿经典力学公式也仅仅运用于低于光速的环境?如果达到光速的时候,牛顿经典力学公式就无法解释了,所以就有了是爱因斯坦相对论。一定要学会更多的公式,或者说是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
我在XX公司的时候就用了两个公式,商业化变现用两个公式:
第一个公式:净利润=收入-成本,要么提高收入,要么降低成本
第二个公式:广告收入=广告展现量✖️点击率✖️单次点击的价格,要么提高展现量,要么提升点击率,要么提高价格。这就是公式化思维的美。
你只要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口诀,你在生活当中的很多的运算问题就解决掉了。这学会了一个公式,你就能解决一类问题。也就了解了事情基本的本质。你找到你个人的成长公式,你就一定能够很快速成长。
第一点:积极主动,永不放弃;
第二点,做任何事情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
第三点,任何事情尽量做到极致;
第四点,所有的选择,尽量做到科学化决策
第五点,任何事情的时候,思考实物的本质。去思考这个实物的公式是什么?公式化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