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那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道题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答题格式来做。我们重视分数,是不是大部分老师都认为:学语文只要会做题,得高分,语文才算学好了。
但是,有些阅读,与分数无关,它属于心灵。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他的语文功底很好,他是他们学校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的社长,可是他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个大题的现代文阅读竟得了零分,这个题不是答错,而是没有答。
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那篇文章让他感动,他读完第一遍的时候他就哭了,当他再读第二遍的时候,他还是哭了,哭到了无法思考。他决定先完成后面的试题,直到他把作文写完,回过头来读第三遍的时候,他还是哭了,于是他选择放弃,即便有足够的时间。
我教过很多学生做过无数的阅读题,学生们很配合,他们认真听讲,认真地记笔记,根据老师讲的方法答题,了解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写作手法、语言特色抄了一大片。其实我想告诉他们:“用这种方式读书很累。”这种阅读往往让学生忽视心灵的感受。
我曾经问学生:“哪一篇文章让你感动?”回答是:“没有”。读《秋天的怀念》,隐忍的母亲没有打动他们。读《过零丁洋》,惶恐滩头的惨败,零丁洋身陷囫囵,孤苦伶仃、沉痛悲凉的文天祥舍生取义——他们没有感动。
如果我们没有过分地强调阅读的方法,学生是不是就有了更深的体会,但我们现在无法置分数于不顾。然而,我还是希望,我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记得那流泪的瞬间,记得那一刻的感动,感受人生的意义。有可能那感动的一刻让我们拥有了美好的一切。
有些阅读,和分数无关,它只属于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