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本身已是经典名著,只是个人觉得书名的概括性不够,单看书名,会以为只说了安娜的故事,实际上列文的故事占了一半的篇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冲击引发的家庭危机是本书的一个重点,发生在安娜身上,农奴制改革的影响是另一个重点,发生在列文身上,我个人还觉得这两个人物的连接稍显松散,应该把他们的关系连得再近一点。
假如我来写这部小说,会另起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书名,不需要太文艺太抒情,要符合时代悲剧的主题,主人公安娜出场和死亡的场景都是在火车站,冰冷的风雪暗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是悲剧走向,制造一种绝望的氛围,但不能绝望到底,结尾还是要通过列文的故事,让读者看到新的希望。
我取的书名叫《风雪带不走的憧憬》,比较直白点出主题。
情节方面大部分和原著相同,只是增加了安娜和列文的感情线,在青年时代,列文懵懂地以为自己应该娶谢尔巴茨基家的女儿,他先后喜欢过谢尔巴茨基家的大女儿杜丽和二女儿娜塔莉亚,杜丽嫁给了安娜的哥哥斯捷潘,娜塔莉亚嫁给了外交家里伏夫。列文跟斯捷潘并无共同语言,只因有共同好友,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列文二十三岁时,通过斯捷潘认识了十七岁的安娜,被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吸引,他们在思想上有着高度的契合点,只是没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和了解对方,无法进一步发展感情,安娜在姑妈的安排下嫁给卡列宁,列文带着失落的心情回到乡下,九年后,列文遇见了谢尔巴茨基家的小女儿吉蒂,把这个单纯的十八岁少女当做理想的结婚对象。吉蒂原本以为渥伦斯基对她有意,但他爱上安娜,令她失望,转而答应列文求婚。
列文和吉蒂的婚姻,谁看了都觉得幸福美满,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吉蒂再怎么美丽可人温柔单纯,始终没有达到安娜那样的思想契合,但他与安娜终究只成为了朋友,而且因为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禁恋,吉蒂对安娜的心结,列文与安娜只能渐行渐远,他眼睁睁看着安娜走向毁灭,却无力挽救,内心的痛苦无法言喻。
故事的尾声,安娜已逝,列文也得面对他的问题,如何在一个激烈动荡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平静,他只能将隐秘的感情收藏在心底,把握已有的幸福,经营好他和吉蒂的婚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