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前,被随手放在床头柜上的一本《读者》吸引了注意力,确切地说,是封面上的一个标题——《别被“精彩”废掉》。
“精彩”是很多人追求向往、求之不得的,怎会让人废掉?是作者故意利用标题夺人眼球,还是确实如此?有了这些疑惑,我立马翻到那一页一睹为快,一口气读完。
发现文章观点是提倡深度学习思考,阅读、写作要能沉的下心,下笨功夫。不要被各种娱乐化的各种爆款段子、金句、短视频消费。读完直呼过瘾,觉得很能共情,便摘录了其中一部分,今天还整理发布在公众号上。
原本以为一部分人会喜欢,事实却给了我一个大耳光,朋友圈里石沉大海,根本无人点赞。阅读量也是惨不忍睹,我都不忍心看。
我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可能有发布时间短的问题,再者就是文章本身了。但文章发表在《读者》上,文章质量与品味自然是过硬。文章本身也没有问题,那就是读者定位出了问题。
《读者》杂志的读者群是有纸质阅读习惯,并有一定阅读鉴赏力的人,文中观点自然能被认同。但我发在朋友圈,对自己的粉丝构成可以说毫无所知,可能大部分都有刷短视频习惯。发这样的文章,就显得古板、不合群,有说教的嫌疑。
虽然,自己开通公众号的初衷是整理读、写、教学思路,而并非赚流量,但毕竟也承担着让自己的写作走向公众的想法,也是检验文章优劣的一个维度。所以,也要平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写作中的读者意识,公众号的定位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