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75年,卡尔·荣格(Carl Jung)出生在瑞士一个神职人员家族之中,他的8个叔叔及外祖母都在教会担任神职,父亲则是一名虔诚的牧师。这样的生活环境,或许给荣格带来了最初的心灵启蒙,也是他探索内在心灵的一个启始。1900年,荣格作为一名医学专业学生毕业于瑞士巴塞尔大学,并开始在苏黎世的布勒霍尔兹利精神病院开始其精神科医生的职业生涯。荣格早期许多对心灵的认识及灵感,可以说都来自他的个人经历和临床工作。1900—1906年,荣格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并进一步发展了“字词联想”测验方法。荣格将“字词联想”测验中的发现最终定义为“情结”,后来“情结”一词也被弗洛伊德采用。
在动力心理学流派,荣格和弗洛伊德几乎是一直同时出现的两个名字。从1907年3月,荣格第一次与弗洛伊德在维也纳会面,一直到1912年,六年左右的时间荣格与弗洛伊德有着深度的交流与紧密的交往。1910年,荣格被推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会长,也是该协会第一本精神分析期刊的主编。对于弗洛伊德而言,荣格曾经是他的接班人的不二人选。然而,事实上,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在相遇之初就已现端倪。弗洛伊德认为生命的内驱力——力比多是一种性能量,但是,荣格则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更广泛的生命能量,它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最终,随着荣格的论文《力比多转化的象征》的出版,他与弗洛伊德彻底决裂了。
我们说,荣格是一位人类内在世界的拓荒者,这是一点不为过的。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精神动力学派到认知行为心理学,从人本存在主义再到超个人心理学,各个流派、各个分支都试图从自身的立足点出发,认识“人”的心理与精神的构造。在众多杰出的心理学人之中,荣格无疑是十分特殊的一位。作为一名医生,科学地探索人类心灵是荣格一直试图秉持的风范,然而,他的研究又不拘泥于实证经验。荣格对人类心灵探索的领域,还包括宗教学、哲学、神话学、灵魂学、文艺理论和文化批判,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荣格对心灵研究所具备的真诚与敬畏。实际上,他试图在他可以触及的最广的边界,找到论述心灵现象的佐证。
“集体无意识”是荣格形成其学说独树一帜风格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它是荣格学说的基石。荣格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层便是“集体无意识”。他这样描述“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与个人无意识截然不同。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是一些我们曾经意识到,后来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来就没有出现在意识之中,是人类原始祖先潜藏记忆的储存库,是一种精神遗传。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各种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主要是原型。也就是说,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心灵最深层的存在状态,无法为意识拥有,但是,它又时刻影响着意识的活动。荣格也就是在“集体无意识”这一概念基础上,把人的心灵结构分成了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
虽然“集体无意识”是荣格重大的发现,也是荣格学说的侧重点,但是荣格对“意识”仍旧有相当多的讨论。关于意识,荣格最著名的学说即“心理类型”。在与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沉潜与自省了数年,再复出时所呈现的便是他自己完整的心理学理论,称为“分析心理学”,这是他在1922年出版的《心理类型》一书中提出来的。《心理类型》一书在当时,被视为“临床角度的意识心理学”。在这本书里,荣格将意识归纳为两种态度(内倾和外倾)与四种功能(思想、情感、感觉和直觉),这也是荣格归纳人格类型的方法。荣格认为,“意识”即是一种觉醒的状态,“自我”是这一觉醒的中心。所以,可以看出,荣格在向心灵最深层面挖掘、探索的同时,是没有忽略对意识与自我的认识与分析的。
荣格学说中另外两个较为核心的概念是“自性”(Self)与“个体化”(individuation),它们涉及了整个人格的完善和发展。荣格认为,“自性”是人类精神中的核心因素,代表着“整体人格”,是分析心理学中最核心的原型。“自性”作为精神的一种整合力量,它的特点是能够潜在地把一切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内容和特性都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个性化”,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从这一点看来,分析心理学具有一些超个人心理学的意味,比较偏重精神层面的事实。而且,荣格学说中也包含了许多东方文化元素,这使得荣格提出的“人格整合”更具有超越性。从分析心理学角度而言,“人格整合”实际上也意味着“治愈”。

《心灵的救治》(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是荣格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该书是一本文集,搜罗了荣格在1930年前后发表过的讲稿及散见于出版物上的文章,一共十一篇。这本书里既涉及了荣格对心理治疗的观点,比如《现代心理治疗的问题》《心理治疗的目标》,也包括了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内容,比如《心理学的类型理论》《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同时,它也涵盖了分析心理学的工作方法,如《梦的分析之实际应用》。另外的章节也无一例外体现了分析心理学的特点,比如《人生诸阶段》反映了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古代人的心理》反映了荣格对原始心灵的考察,《心理学与文学》则反映了荣格独特的文艺理论观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此外,《现代人的精神问题》论述了荣格对现代人精神问题的担忧,同时又寄予了新生的希望;《心理治疗医生与牧师》则表达了现代人对于心理治疗医生的迫切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还有一篇《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荣格如何论述他与昔日挚友之间的不同所在。
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荣格许多最原始的思维轨迹,然而我们不能指望随意翻阅就能窥见荣格的真知灼见,只有当我们浸淫在这些文字之中,细嚼慢咽,我们才会领略到荣格许多独到的智慧。荣格的这本书问世于1933年,此时他已年近花甲,沉潜于人类心灵的研究已有30余年,他已经是蛰居在库斯纳赫的一位“智慧老人”。荣格关于人类心灵的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引来了四面八方的访客。时至今日,荣格的智慧之光已经在人世间闪耀了一个世纪。从某种角度而言,如今我们所学习的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已经将近是一百年前的言说了。或许,这对于今天——21世纪已快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我们,仍然是有意思和有必要的思考。此外,在学习和继承荣格学说的同时,是否还可以对其进行发展和扩充,这也是我们需要承担的任务。或许,这正是我们阅读《心灵的救治》一书的真正意义。
分析心理学博士 张鳅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