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纽约时报》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对学习科学的研究感兴趣,一边在生活中不断实践,总结出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在本书总结出四个要点,遗忘式学习、先考试后学习、面对生活中的难题。
1、了解遗忘式学习以及睡眠式学习的好处
在过去,我们会责怪自己忘得快、记不住,产生消极情绪。这本书让我们知道遗忘并不是坏事,主动过滤垃圾信息的行为,是帮助我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书中还说到大脑能储存的东西可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这一量级的空间足以储存我们从摇篮走到坟墓的长长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见所闻。记忆是不会丢失的,只是我们无法提取出来,提取能力在当下很低。当再次提取记忆的内容时会再次激发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即再次增强记忆。
如果为了准备明天的表演,比如音乐独奏会,那么不妨晚睡,但不要起太早。
如果要应对数学考试化学考试,以及考验你针对不同模式及规律的判断能力的考试,那么最好晚一点睡觉,如果可能的话,早晨睡个懒觉。
如果需要应付发挥记忆能力的考试,比如默写新学的单词或是填写化学元素周期表,要计划好你的学习步调,确保能在常规就寝时间睡觉,然后早早起床,在天亮之前再复习一遍功课。
白天睡上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所得到的学习辅助效果,跟一整晚8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不相上下。
过去一直认为的白天打个盹儿或者晚上早早入睡表示懒、浪费光阴,甚至我根本不愿意学习,相反,睡眠是闭着眼睛在学习。睡眠增强记忆力、理解力、学习力。
2、增强记忆的方法
在过去我们都把这些当为人生的信条,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在家或者图书馆的安静角落,要在哪里长时间坐下,挡掉噪音干扰,学习过程中不能被中断,学习就是拿着书本先看知识点,一步一步来。这些过去我们大家都认为的人生信条,全部都是颠覆的。
首先学习就要多换几个学习场所,这会增强我们的记忆力。我们的大脑容易过滤掉熟悉的东西,多换几个场所反而更容易形成新的记忆,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断,更加增强我们的提取记忆的能力。这样的实践本身在强化学习,让我们学的东西越发不依赖周遭环境。
其次学习过程被中断,书中告诉我们越在关键时刻被“最糟糕”的打断,对那件事的记忆是能够长久。大脑对目标的感知力越强,越想一口气完成那件事,越发接近事情的尾声而变得越发的强烈,那么中断学习反而益于长久记忆。
书中举了个例子,一位服务员在账单未结账之前,大脑能记住所以的账单,当客人结账过后,服务员却想不起来账单的具体内容信息。
最后先考试在学习,我们都容易形成熟练度错觉。就像每每翻书,都觉得自己这个知识点都掌握了,而到了考试的场合上,发现不会做。所以为了避免错觉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先检验。
并且学习前先测试(猜测)有利于大脑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加深刻印在脑海里。除了学习前自测,还有学习中的自测,生活中任何学习中都可以变成自测,每一单元小结,每一单元小结中的某个知识点。自考的学习方式,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肯定会比你盯着重点看要更好。
3、如何应对生活中的难题
对生活中的大型项目,要尽早开始,遇到好契机,乘胜追击,遇到思路不畅的时候不妨停一停。
这并不是意味着放弃任务了,相反,停下来心里会一直惦记它,第二阶段有意无意间采集数据与资料,第三怎么思考,怎么分析这些资料。生活中,我们要掌握一项好的技能,本领,只管闷头去做,反复练习,就像长辈们谆谆教导的那样:埋头苦干。
可是有一件事情我们从来都没有去做过:停下来想想看,我这种练法(学法),到底对不对?而练习(学习)技能(知识)的时候,“单一而重复的去训练,训练方式变得更直接、更专精、更频繁或是更有效的改进,越能有助于人们尽快掌握”。与书中搜集到的证据证明,这些观点都是值得商榷。在学习过程中,对单一训练的搅扰,反而使受训者培养出总体应变能力,更由此提高了某项特定动作的准确度。
交替学习也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自己在设计自己的交替学习没有复习了的内容混合到一起。其实就是大脑看到了超出正常秩序或范畴,便立刻警觉起来,敦促潜意识更深入地处理刚接收到的这一信息:“这东西怎么会在这里呢?”
在学习过程中应改变身边的不可控因素。学习并非真的是专心致志,而教育只是才诞生的新鲜事物,与我们人类进化的进程相比,教育渺不可及。教育这一领域仍需要有人去踏足,去探寻那未知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