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金永华】

金永华(1900-1991)
我把儿子交给党是应该的,现在要享受特殊是不应该的;我变卖财产,奉献给革命是应该的,接受党组织归还的财产是不应该的;作为家属和子女继承烈士遗志是应该的,把王朴烈士的光环罩在头上作为资本向组织伸手是不应该的。——金永华
原名纫秋,又名建华,今重庆巴南人,革命烈士王朴的母亲。
金永华出生于一个颇有声望的封建官宦家庭,自幼聪慧过人的她,好学嗜读。但因家道败落,不得不作为富家小姐的陪读,才拥有了读书的机会。1911年,金永华在成都益州女子学堂读书时受民主爱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十分景仰秋瑾,逐步萌发了振兴中华的志向。
1920年,金永华嫁进了家境殷实的王家,成为江北县商人王英武的继室,并于第二年生下了儿子王朴。在王家,她的能写会算帮了大忙。在经济萧条时期,他的建议不仅帮助丈夫顺利渡过难关,而且让王家生意起死回生。1926年春至1927年冬,她随丈夫到日本经商。客居异乡,强邻欺负弱邦那种滋味让她对“祖国”二字有了透心的领悟。回国后,在金永华的细心管理下,王家生意越做越大,成为了江北县最有声望的大地主之一。
金永华一向重视子女教育。每个孩子正式入学后,她总要慎重地去拜见老师。她还经常给孩子讲《苏武牧羊》,讲岳飞,唱《满江红》,也由此增强了儿子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虽然她从不在金钱上娇纵孩子,却总要满足王朴买书学习的要求,以致王朴几乎购买和保存了当时全部的《新华日报》和《群众》、《解放》、《理论与现实》等进步刊物和生活书店出版的重要书籍。儿子介绍给她的书,如高尔基《母亲》、巴金《家》等名著,她总是认真地读,经常与儿子一起探讨书中的人和事。在与儿子的长期接触中,特别是王朴考入复旦大学读书以后,她以一位母亲的眼光和直觉已隐约揣度到王朴要走的路将是一条能成大器的路,与儿子在一起的年轻人是能成大事的人。
1945年7月,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通过王朴动员她在江北县复兴乡李家祠堂创办了莲华小学,以掩护党组织在农村的地下活动,成为党的地下活动的据点。1946年秋,根据地下党指示,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莲华小学进一步扩大,改办为莲华中学。1947年秋根据革命需要,在党组织的号召下,金永华毅然将王家全部家产交给了党,变卖田产1480石及部分房产,捐资办学。并在重庆开设南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为川东地下党提供了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
解放后,她把人民政府偿还王家变卖家产支援革命的巨款2000两黄金全部交给了党,用作发展妇女儿童福利事业基金。1966年遭到文化大革命造反派的批斗,受尽了种种折磨,但她始终没有动摇对党的信念。1975年她担任重庆市政协妇女顾问,被选为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妇女儿童工作上,又把住房用来作为儿童俱乐部的场所。自己却住在几平方米的过道房间里。
1984年,年满84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0年她又把互助会的房间2栋和积累的3万多元钱全部赠送给重庆市妇联。1991年最末一天,这位为革命事业奉献始终的革命老妈妈与世长辞,终年91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