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3:有那么几本书,称得上改变人生的好书
昨天恰好与人聊到,羡慕小时候父母引导的好,能多读书的孩子,而小时候我本不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去瞎玩儿看动画片了,到也不是不好,不过现在想想,最遗憾的莫过于童年时期读书少,没有养成高的读书习惯。
可能也因为读书少,每每遇到这种“你最喜欢的一本书”的话题,总不知道有哪些书可以推荐,总觉的看过可能就忘了。于是,为了写这篇文章,用了在飞机上完全专注的1小时,闭上眼睛仔细调取自己的记忆,原来有些书里的字句虽说是绝对记不清的,但从书中领悟出的道理,却早已经融入自己的生活,在每一个生活场景里影响着自己的言行。
“阅读100本书,不如成为一本书的代言人。”
也许不多,但总有那么几本书,几件事,会明显的改变对生活的态度。也许和很多大神相比,我的理解过于浅显,但确实值得重读,值得践行于生活。
《断舍离》

刚工作不久的自己初读这本书,对于生活有了新的认知。“断舍离”理念的核心,是让我们清楚的认知到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对于那些超过半年没有用到的物品或者说“存货”,其实就是对生活没有用处的,就是需要被断舍离的。从生活中的物品,过度到亲密关系、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道理殊途同归,都是要focus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
读这本书之前,我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对于生活中的物品,总会想留很多的物品,总会觉得“也许哪天可能用的到”,所以每次在搬家的时候,都是大包小裹的,耗时耗力;出门上街也总会有冲动消费的时候,看到稍微合适的衣服、鞋子,尤其是打折的时候,就会直接下单,经常回来几天就发现不合适不喜欢了。所以刚工作的时候,被这些物品牵绊,既存不下钱,买了的这些东西又好像不那么喜欢,成为了自己的牵绊,很不开心。
读了这本书之后,豁然开朗,意识到对于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自己的时间、空间。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每天70%以上的时间都被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占用,离开虚拟世界之后的现实生活,我们真的需要多少东西?真的需要给这些东西留有多少的时间与空间?
那些你以为“可能会用到的东西”,绝大多数是永远不会再用到的,那些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不满意的物品,就不值得被花钱买回来的,哪怕它在打折有多便宜。最最重要的是,我拿回了对生活的自主权,逐渐建立起这种“审慎物品”的习惯。先是清理掉几乎50%不再穿或者不合适的衣服、鞋子,每次买新的就会处理掉一件旧的;每次有冲动消费的念头,我都会先停一停,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淘宝买东西,也几乎不怎么比价,刷到想要的东西,先放在购物车,等过几天之后,如果我还是觉得必须要买,就直接下单...
买东西不是在不断拥有,而是在不断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空间。所以一定要买配得上自己时间与空间的最满意的物品。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坚持至今,无论是生活状态,还是个人财务,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空间,留给自己,留给能真正创造价值的东西。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与《断舍离》几乎同一时间读的,可以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作者近藤麻理惠,写这本书的时候才19岁,2015年被美国TIME杂志评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人。她曾说过“人们应该把所有同一类别的物品放在一起,逐一拿起,问问自己,它是否带来了快乐”。
这本书封面的第一句话让我很受触动,“拥有什么等同于生活态度”。书中阐述的理念,既对待物品的态度,反映了对待生活的态度。如果物品、居家环境都杂乱无章,在杂乱无章的房子里,你的生活也一定是无序和混乱的。
分享几个作者提及的整理方法:
1.衣服收纳。衣服最好全部挂起,如果挂不下,就卷起或折叠收纳,但是要并排排列,不要堆叠,这样打开衣橱就可以看到所有的衣服,拿一件也不会影响其他衣服的摆放。
2.图书整理。对于买的书籍,看一下封面,如果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就丢弃。只留下那些非常想读、读了之后想读第二遍的,那一定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读完这本书,我除了将里面的一些收纳方法践行在生活中,也养成了定期整理的习惯,如随手整理,物归原位等,随时提醒自己“你对待物品的态度,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物品存有了敬畏之心,只留有那些真正产生“价值”的物品;会定期给自己留出“整理日”,写这篇文章的前一天,就是我狗年的整理日,打开了每一个储物的橱柜,重新审视每一件曾经留存的物品,如果不再令我怦然心动,就将他们放在待处理的袋子中,一些可转手的未来会放在闲置网站上卖掉,其他的就放到楼下的回收站,让所有这些物品,遇到他们真正的有缘人吧。
在不断整理的过程,我也在不断跟自己对话,思考每一件物品的来历,他们为什么会来到我的身边,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这样的心流也让我沉迷,甚至可以全程不看手机。整理之后会发现,自己的压力得到释放,心境也变得平和,而那些不好的情绪,也随着被丢弃的物品,通通散去。
《不抱怨的世界》

还是大学时候读的,至今印象深刻。 吐槽,评价,“真烦啊”,都属于抱怨的一种。 书中给出定义之后,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附赠紫色的手环,一旦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就必须将手环换另一只手,直到坚持21天不换手环为挑战成功。
实践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最初的几天,你几乎每隔着几分钟就会换一次手环,惊讶于每天如此多的抱怨,即使你认为自己在陈述事实,可免不了会抱怨。
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我们天生就会去评价别人,尤其是当对方的作为超出我自己经历的可接受的范围时,更是会形成“抱怨”。
在实践本书时,每一次想要讲话之前,都要先思考一下,我是不是在抱怨,是不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对方没有和我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如果是我们的背景不同,那么他的经历是什么?我有没有在抱怨,在传递负能量的时候是因为怎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否可以控制?如果不发泄我会怎么样?
在面对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抱怨(如吐槽某个人)的时候,我尽量做到不参与,不评价,如果一定要吐槽,能不能只陈述事实,不带自己的主观意见?
在以后得生活里,我也持续坚持:少贴标签,多关注事实,减少抱怨的次数,把抱怨变成感受和行动,让行动传递正能量。
PS:【本周的写作主题是:春节重读书单 在你的大量阅读里,一定会有某几本书,是你读了一遍又一遍,是你愿意不费余力向所有人推荐。马上就到春节小长假啦,趁着小长假向大家推荐你的重读书单,同时也开启一个重读之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