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说实话,在我自己而言,规则更多的是拿来约束孩子不符合我要求的行为,结果当然是会遭到孩子的抵制。也许刚开始孩子不太明白规则的含义,随着执行,孩子渐渐明白,那反抗的种子也就种下了。我和乐乐约定不在房间吃零食之类的,但去年,因为对写作业规则的执行,她以为写作业就得一直写,中途不能喝水,吃东西,休息,然后她忍不住把零食带进房间,关起门偷偷吃。然后零食的包装袋,没吃完的零食,都放在抽屉里。直到一天,我说要整理房间,拉开抽屉,就发现了这些,同时还有蟑螂,乐乐被吓的尖叫,此时她才明白了。
让孩子自己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比简单粗暴的定一个规则,让孩子去执行,要容易的多,只是在孩子体验的过程中,老母亲能否忍得住呢?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成年的关系模式,童年的沟通模式有共振互动型,无关反应型,情感逆转型,以母亲为中心型。对孩子而言,父母看到了他,和他共振互动,就是看见了他,他就存在了。后面的几种会造成假我,被抛弃的我,不确定的我,不敢确认自己感受的我。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吧,假我,自我是破损的,被抛弃的,不敢确认自己的感受…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通过父母确认自己,看到自己。父母怎么对孩子的,孩子就是怎么认为自己的。爱孩子,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可爱的,不爱孩子,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坏的,错的……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这就是沟通模式决定的。我和孩子们是什么的模式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