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最近有一份很火的名单,是得到大学第0期首批118人的录取名单。很多人看后都说这名单很有意思。是啊,的确有意思,得到这个平台就像是《武林外传》里佟老板的客栈,这客栈来来往往的每个高手都能带来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罗振宇说面试的标准其实很简单:不是在招学生,而是在招老师。
昨天又看了罗振宇的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每一场秀的模式都是讲一段故事,然后告诉大家一个观点。看了之后突然明白了,大咖与大师的区别。
大咖演故事,大师教人’如何演’。大咖如西药,以结果为导向,告诉你未来是什么,趋势是什么,引导你要活在未来,活在趋势里。似乎幸福就在这些大咖所描述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听了大咖的话之后,懒得思考,只是不停的将大咖们所描述的这些地方作为关注的焦点与衡量标准,然而导致的情况是很多人一直处在的焦虑的怪圈,没办法时刻保持清醒,继而将自己一步一步推向进退两难的局面。而大师如中药,以过程为导向,把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作为目标,当确定目的地之后,就要把它放在一旁,分析自己当前所在的位置,然后将精力投入到过程当中。
中国的传统教育偏重于以结果为导向,我们每个阶段都被迫钉上同一个目标。学生考了高分,万事大吉,考上了大学,万事大吉,找到了好工作,万事大吉,结婚生子,万事大吉,财务自由,万事大吉。我们总认为,某件事情发生,我们将会幸福。
在这个大咖泛滥成灾的时代,各路大咖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咖们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霸占你的注意力,引导你的认知,扭曲你的幸福观。让你相信他们所讲的故事是多么的真实可靠,而最主要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像一颗韭菜韭菜,随风摇摆。
在汽车广告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司机驾车穿行在两旁都是农场的荒凉的乡村小路蜿蜒而行,在秋天的美景中驰骋。这个广告讲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视觉冲击力,让你心头一阵美好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然后他们告诉你,得到这件产品,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完美。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坐在车里,经常被堵在高速路上或者家门口,感觉不到一丝幸福感。而在知识付费盛行的当下,朋友圈一篇篇爆款文章:你与年薪百万,只差这几招;职场混的好的,都遵循这几条定律……;很多人看后会觉得很有道理,然后暗暗发誓要做到这几条,但是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了。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故事讲的是一种结果,并引导你幻想,达到这种结果,你的生活将会趋于完美;其次,这个故事让你有可以扮演的角色,不劳你去给自己赋予人生意义;最后,人类对自我的理想故事常常是视觉和听觉的,而实际的体验却是肉体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人类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是靠创造和相信虚构的故事的能力。但是也因此,人类特别拙于判断虚构和现实的差异。那些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写别人的故事和人物传记、名人轶事的人,是没办法体会到故事主角当下的真正的感受的。真正的现实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人生百态,只有自己的身体知道。一个人想要了解自己,并不该相信自己的社交账号或者内心告诉自己的那个故事,而是要观察身体和心智的实际流动。
我们通常把努力得到某样东西和达到一个目标的过程看成是一种烦人的努力,是必须经历的烦恼。真实的感受是获得任何东西所带来的幸福感,不管这样东西是一件物品还是一个目标,其实是你对获得它的那一刻的预测。我们的幸福也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我们随时随刻的状态里。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原因是:我们许多人对自己当前这一刻的关注,所花的时间太少了,要么在思考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也许永远不会发生),要么在重新体验已经发生的事情。结果浪费了每时每刻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从而意识不到自己当前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一种什么状态中。
我们常常在自我所在值与社会期待值之中痛苦挣扎蜕变,借由名人事迹,茵茵教诲,企图一梦醒来摆脱昨日的自己,将别人的成功复制到自己身上,然后春风终将拂面人间,我们将信手阔步于人间。我们只想要果而忽略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与其和这个世界谈谈,不如和自己谈谈,观察、注视、感悟着自己。和大自然谈谈,和秋日的落叶谈谈,和冬日的腊梅谈谈,留意身边的一切,和万物产生联系,让大自然的永恒给自己一个答案。
正确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归于某一种类,像制造机器似地大量生产。要研究每一个孩子,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兴趣、能力、性情,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所处的环境,不仅教知识,并要教他们了解自我,让孩子有能力客观的看世界,客观的看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知识如果阻碍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那便不能称为有益的力量。要觉察到真正的自己,就必须停止想要成为他人的挣扎。理想如果妨碍了对“现在”的了解,那理想在教育中也就不重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