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与书评读书
一本并非感觉良好的书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

一本并非感觉良好的书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

作者: 成长至上 | 来源:发表于2018-05-03 10:43 被阅读94次

一本并非感觉良好的书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有感

 贾雷德·戴蒙德教授于1996年完成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写作,次年该书正式出版,后来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以及“后记”等内容。全书洋洋洒洒计520多页,30多万字,曾先后获得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反响很大。该书的贡献和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至13000年以前,运用了比较法和自然实验法,综合了生理学、演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语言学、遗传学和传染病学等多学科知识,在研究的广度、研究的方法、论据的收集上有很大的创新、拓展和丰富。作者力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行科学的研究,回答耶利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制造了那么多的货物,并将它们运到新几内亚来,而我们黑人却几乎没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货物呢?” 当然,作者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这个问题本身,并最终得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用作者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作者在尾声和附录一中又反复陈述了这个论点。这个结论以雄辩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对人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作出了新的贡献。但是,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名普通读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首先,该书的论点从根本上说并不新鲜,意义也不必高估。作者的论点本质上还是属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早在18 世纪,法国启蒙学家孟德斯鸠就曾相对系统地论述了这个观点。随后,众多专家和学者参与了讨论,既有继承和发展的,也有质疑和反对的。比如俄国普列汉诺夫和美国的辛普尔属于前者,法国的伏尔泰和霍尔巴赫属于后者。黑格尔则认为虽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并不能说明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不同的,而且人类对地理环境也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总之,本书的主要结论从根本上说并不新鲜。作者自己可能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甚至犹如怨妇般地心有不甘地说道:“当然,环境地理和生物地理影响社会发展,这并不是什么新的观念,然而在今天,这种观点已得不到历史学家们的青睐,它被认为是错误的或过分简单化的,或者被讽刺为环境决定论而遭到忽视,或者把企图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差异这整个问题看得太难而束之高阁。”另外,不可否认的一点,作者的结论对种族主义论调是有力的打击。但自二战以后,人们对种族主义深恶痛绝,反对种族主义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成为了一种常识,甚至上升到“政治正确”的高度!尽管戴蒙德向种族主义理论再次投掷了一枚锋利的标枪,但现实意义已然缩水。即使他不提出这个研究结论,人们一样的会坚决反对种族主义。这犹如向一只奄奄一息、倒地待毙的老虎再捅一刀,这一刀可能会加速老虎的死亡,但也难以让老虎丧命。从这个角度看,戴蒙德教授是一位补刀手,而且补上了比较厉害的一刀。

 其次,本书的研究和当代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化缺乏联系,能否正确揭示和指导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值得怀疑。准确地说,戴蒙德在解释人类初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是卓有见地和力量的。但当代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以往的地理阻隔被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拉近,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极大改变了信息流通的方式和速度,极大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模式。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除了常规的农业育种和耕作方式,基因工程和设施农业技术已经成熟并投入了生产。人们可以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更高效地获得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并实现高产出,农业已经不完全是靠天吃饭了!遗憾的是,戴蒙德教授对此视若无睹。他的论述也许较好地解释了过去人类社会的命运,但对未来人类社会命运的启示呢?地理差异是客观的,何况现在的地理差异依然存在,那么在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地理差异依旧会像以前一样影响到不同民族的发展吗?如果真的一切像作者说的那样,难道荷兰就一直会富裕下去?赞比亚一直会贫穷下去?荷兰永远比赞比亚富有?又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较早出现粮食生产和可驯化动物优势的新月沃地,如今为何成为饱受战乱之苦的地域呢?在人类起源和文明发展的最初时期,地理环境的差异也许对人类的活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造就了后来不同民(种)族或者国家、地域发展差异的种子。但当人类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体制和制度,才是决定各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作者在附录一的最后说:“简而言之,在我看来,GGS的主题不仅是古老世界的驱动力,且是现代世界可供研究的成熟领域。”这个观点的前半句可以认为是正确的,表述的也很清晰明白,充满自信,但后半句就显得含糊其辞,什么叫“可供研究的成熟领域”?作者对自己的理论如何去阐释当代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好像不那么自信了。

 再次,作者对中国似乎包含着某种偏见。比如,他把欧洲长期的分裂和中国长期的统一相对比,用来解释中国在公元1500年以后的技术落后。他认为“了解中国把政治和技术的卓越地位让给欧洲的关键所在,就是去了解中国的长期统一和欧洲的长期分裂的问题”。他甚至还认为:“对于中国的这种表面上的统一……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指望有这种统一”,“统一的这些潜在的有害影响,在现代中国又死灰复燃,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种狂热……”。作者认为,“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政府,在19世纪后期的德国和日本,对技术起了推动作用,而在公元1500年后的中国,则对技术起了抑制作用”。上述关于中国统一的认识以及把技术的兴起和落后简单归结为“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的“推动”和“抑制”是片面和不恰当的。他认为:“介绍中国在东亚文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切不可言过其实”,同时认为中国的文字是“笨拙的”。这些看法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另外,在讨论日本人的起源时,只讲到了朝鲜人对日本人起源的影响,对大量的关于中国人对日本人起源影响的学术成果视而不见,只字未提。作者如此博学,对这些研究成果不可能不了解。他既没有肯定这些研究成果,也没有否定这些研究成果,而是选择不置一词,显然是故意为之。这一点让人纳闷,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另外,全书过于细琐,有的章节例证堆积过多,叙述啰嗦拖沓。假如只是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似乎不必要那么多细致琐碎的论述。也许作者真的学识渊博,也想尽情展现这种渊博,所以自信满满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但最终该书给人的感觉像是一只尖头尖脑却长满了赘肉的疣猪!本来它可以更精壮,并可以保证作者的论点在得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让人愉快地读下去。过于琐细的叙述、过多的例证,把这本书变得像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百科全书或者像一本词典。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读完了全书?” 不知道该不该庆幸,我时而认真时而烦躁地把全书读完了。更糟糕的是,书中有一些论据显得随意,不够严谨,甚至有噱头之嫌。比如书中讲到了一个人和母羊性交的故事,以说明人可能从动物界感染病菌,但这个故事仅仅是作者从他的朋友那儿听来的,而且也不能确定这个病人的确因此而感染了母羊的病菌。事实上,有许多确凿的科学例证可以说明人会感染动物的病原体,比如狂犬病、禽流感。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个道听途说、自己都觉得荒诞不经的病例?简直是脑洞大开!还有一个不大正常的现象,该书的中文版没有列参考文献!如果作者在原书当中就没有列,那是一种很不严谨的做法。如果是译者漏掉了,那另当别论。

 最后,关于个别文字及排版的错误,是鸡蛋里挑骨头,当然不能算到戴蒙德先生的头上。比如第459页“日本的考古学家和考古学家,不得不为应对这种说法而进行各种诠释”,其中的一个“考古学家”据推测应该是“历史学家”。再比如,第260、321页的顶端有一道莫名其妙的横杠。希望再版时能得到修正,或者在中国不必有再版。

 这是一本书,却并非是一本让我感觉良好的书。读完之后,比较失望,也难怪豆瓣书评中有其他的读者调侃:“事实证明,不要强行装逼看这种书!”、“感觉阅读此书会成为灾难,果然是灾难!” 也有人把问题推给翻译,建议“花钱雇个好翻译”。还有人直接下结论“狗屁文章就有狗屁翻译”,这在逻辑上显然说不通。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冤枉译者!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翻译的问题!

 顺便说一句,如果大家想知道我读过的那本书现在在哪儿?我可以告诉您,我把它送给了兼职捡废品的门卫大爷。大爷高兴坏了,连连夸奖:“这本书好!这本书好!拿在手里就有分量,可以多卖几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本并非感觉良好的书 ——读《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dk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