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从插合岭周边说起。
插合岭所在的雪峰山余脉布及多地,也蕴育了多条文脉。
地图中所圈“小淹镇”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故里,此公系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导者、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的先导者,“梅山大地的重要人文符号和中国晚清经世人才方阵的灵魂”(语出安化本土作家廖双初先生散文«追寻资水的文化印痕»)。他在少年时代游览包括插合岭(又名插花岭)在内的二都即今羊角塘五处名山后,吟撰嵌入山名的诗句:“竹叶插花两边排,五龙捧圣上天台。犀牛望月朝东海,中间显出太阳来。”


“沧山”有沧水,三闾大夫屈原行吟沧水浪水交汇处,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



“桃花源景区”,即是“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与屈原一样有着高洁独立品格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之所在。




桃花源的水溪(因旅游更名“秦溪”)即«桃花源记»“缘溪行”之“溪”,发源于插合岭。插合岭脚踏常德(鼎城)、桃源、安化三地,连接乌云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和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名取 “三县各插一角,合为一岭仙山”之意。桃花源不仅其溪与插合岭有”源”,而且其隐逸文化与插合岭更有不解之“源”:出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蚩尤后代、尧舜高士善卷子曾隐居此山,可谓中华隐士之祖。清同治«安化县志»载,”又东北十里曰插合岭(县北百八十里,二都界一都,山北为武陵县,山西为桃源县),横亘数十里(旧志),奇峰攒合,赪石崚嶒,上有插合庵,五六月间寒气逼人(王志、周志),相传尧时善卷子隐是溪(明统志),宋政和间赐号遁世高蹈先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本篇的主角插合岭,看来也是一座文化之山。


水溪与沧水之间,有一条溪也发源于插合岭,名叫木花溪,注入常德花岩溪的龙凤湖。这条溪水也是有故事的,出生于此的李子英先生(笔名仙樵,祖籍相邻的原安化二都)所著«遥远的木花溪»娓娓道来,人和事确实都不寻常。更不寻常的是,这位李先生如今放弃在繁华大都市的公职和优渥生活,学着善卷、五柳先生,跑到插合岭上归隐起来。








从深圳潇洒转身到深山后,能文善画的李隐士极力地宣传、弘扬善卷文化,让插合岭增添不少景象和情趣。










插合岭山水静美,田园闲适,处处桃花源,确为隐逸休养之佳处。一波拍自山顶、山腰以及山脚的白沙溪的风景袭来……

















































附:«善卷歌»
作者:李子英
中原一战红泪干 细雨家山远 仓皇北顾 帝阙雕栏 黄金白玉非为贵 枉自化天下 无力回天
华服美 民心怨 五音繁 其何益 不如躬耕陇亩 月下听松语 草庐半日闲
山风吹怀 曾记否 茶花开了千年 人在何处 那头牛老矣 倚在夕阳边
且归去 入深山 桃花流水处 福地有洞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