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容闳先生墓

作者: 易江禾 | 来源:发表于2015-11-24 05:18 被阅读706次

对我来说,在美国探访一些中国名人留下的足迹是非常有意思的体验。这一回,我的目的地是安葬着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生容闳先生的雪松岭公墓(Cedar Hill Cemetery)。

在国内我也拜谒过很多名人墓地,但专程把公墓作为景点,去里面寻找名人的安息之所,却是到美国以后才开始干的事儿。上一回,去的是大名鼎鼎的阿灵顿国家公墓,而这次的目的地,就没什么人知道了。对于大部分早已经把中学历史还给老师的中国人来说,容闳这个名字,也完全是陌生的。

正是秋叶最美的时节

雪松岭公墓位于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郊。10月的一天,我一个人开着车驶进大门,拿上导游图,然后继续在秋日午后的明媚阳光之中缓缓前行。整座公墓位于一座小山坡之上,分成二十多个区。没费多大工夫,我就找到了容闳墓所在的第十区,把车停在路边,徒步在墓碑之间穿行。

这种大型公墓和我在美国农村地区所见的小型教堂墓地不同,多是以家族墓地的形式落葬。每片家族墓地中间,都有一座刻有家族姓氏的纪念碑,家族成员则围绕着这座中心纪念碑安葬。不同家族的纪念碑自然是有大有小、有俭有奢的,而在同一个家族内部,每个人的墓碑形制都是一样的,都是一块小小的镌有逝者姓名的石碑而已,即使他地位再高、名气再大,从个人的墓碑上也看不出来。

容闳之墓亦随此制,只是转了一圈,只看见他们夫妇二人的墓碑,不见其他家庭成员。

容闳夫妻之墓

地上还有一块刻着铭文的石碑。正在我仔细辨读的时候,一阵午后微凉的秋风吹过,带下几片金黄的叶子,落在碑文上,似乎要刻意为我这个访客营造出一点沧桑的味道来。

民国(台湾)政府教育部长写的铭文

大部分对容闳这个名字还有点印象的人,多半也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他是中国第一位赴美的留学生。但容闳一生的经历要远比这么一个身份丰富的多。他与太平天国的洪仁玕见过面;竭力促成洋务运动时期的幼童赴美留学计划;快七十岁的时候,他还在追随康梁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之后,维新派组织的自立军起义中也有他的身影;之后他又与孙文见面,参与筹划兴中会的武装起义。不仅如此,容闳还与当年同样居住在哈特福德的马克吐温有多年的交情。马克吐温动用了他在美国的政界的关系,帮助容闳的将幼童留美计划延长了一年。

1912年辛亥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容闳以83岁高龄在美国去世,长眠在我眼前这块土地上。

我学不来古人,没本事在墓前写几首诗,聊发怀古悠思。我只是突然觉得,身在异国,在这位本国历史上值得书写一笔的人物墓前献上一瓣心香,让我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这种在异域才能体会到的亲近感是唐人街满眼的中文广告与正宗中式美食都从不曾带给我的。

我在容闳墓前停留的时候,不远处来了一拔美国人,在另一座墓前停留、照相。我早就在网上查过,和容闳同样葬在第十区的最有名的美国人,当属四度获得奥斯卡影后的凯瑟琳赫本。于是,我也收回我的思绪,再次穿过一个个的墓碑,找到了赫本家族的墓地。

赫本家族墓地

千万不要嘲笑中国人随便看见个什么东西都要扔硬币了,美国人也一样。我也不知道这样在墓碑上放上点零钱是个什么意思。

凯瑟琳赫本墓

说到钱,雪松岭公墓自然也安葬着不少有钱人。比如大名鼎鼎的J. P. Morgan。、

与前两位相比,摩根家族的墓地自然要气派得多。

摩根家族墓地

但老摩根自己的墓碑,同样,还是跟其他家族成员的没什么差别。

J.P. Morgan墓

刚来美国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很吃惊,那就是开车走在马路上,每隔不远的一段路,就能可见一片毗邻教堂的墓地,甚至在学校的校园里就有一块公墓。这让我对东西方迥异的生死观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虽然鬼屋什么的也是美国流行文化的重要题材,但在生活中,美国人并不会觉得与墓地比邻而居有什么问题。而这座公墓就跟公园一样,不少人就在分割墓区的马路两边散步、慢跑、遛狗。甚至还有三三两两的年轻人靠在别人的墓碑上聊天。

忽然觉得,容闳先生选择在这里安息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访容闳先生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rpr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