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的本质是什么?是去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孩子的成长只能是自我成长,父母不能以控制者的角色去设计,而应该以欣赏者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去,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想要走的路,父母无法代替,也无法设计。
有些父母,也许是为了激励孩子好好学习,会把孩子从小到大的花销记录在一个本上,到孩子上大学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我为你花了那么多的钱,你以后要好好的回报我。有的父母虽然不明说,但也是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或者愿不愿意承认,大多父母心里都隐约有一个这样的账本存在,只要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要求去做,很多人就会把这个账本翻出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施压:“你看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从小到大为你做了多少事,你这样回报我,怎么对得起我?”
就像《小欢喜》中的宋倩,一直在说自己从小到大带着英子多不容易,直对女儿英子那么严格,即使是考了第二名还是不满意。其实宋倩把女儿当做生命中的一切,为了她能够一个美好的将来,不停地逼迫她。再加上宋倩过得并没有想像中如意,不想女儿日后跟自己一样过得浑浑噩噩,向外人证明自己是可以的。这样的爱,让英子感到压抑,感到无力,英子选择逃避。
很多父母口中的“回报”就是指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和设计去生活,如果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自然就是“对不起”他们了。就像宋倩让英子考清北一样,如果不考就对不起自己。而刘静一家,一直关心杨杨喜欢什么,让杨杨按着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虽然开始的时候没有陪伴孩子,但是后来对待孩子的方式值得赞扬。其实父母的所作所为和自己的生存状态,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眼界有很大的关系,说什么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的起跑线就是父母的格局。

父母这么执着于为孩子设计人生,从心理学上溯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心理补偿,一个是心理接力。
心理补偿,是自己小时候受了太多的苦,遭遇了太多的挫折,希望在孩子身上进行补偿,不让孩子再去受自己受过的苦,让孩子少走不走弯路,让孩子可以得到自己没有得到的甜蜜。
心理接力,很多父母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人生愿望,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结,有了孩子以后,自然就希望孩子可以“接力”代替自己实现当初没有实现的愿望。
事实上,这两种心理都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控制。比如说心理接力,父母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以及承担这个愿望的意愿。大多数孩子都是不愿意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想成为他自己。就跟今年的高考志愿一样“中国孩子报高考志愿,报的都是父母喜欢的专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爸妈能害你吗?”“父母就想让你是生活更好些。”这样的说辞,常常会让孩子无话可说。这样做的结果:如果孩子屈服了,孩子的一生都生活在痛苦之中;如果孩子坚持自己的选择,也会生活在愧疚之中,因为我不能帮爸妈实现愿望。
补偿心理,会用另一种方式来控制孩子,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这样对我,真是一个白眼狼!
父母的这两种心理,都让父母的爱、父母的期待、父母的愿望,变成了孩子一生的“债”。孩子活着,孩子成长,孩子追求的一切,都是为还“债”。父母吃的苦越多,孩子欠的债越多,孩子还债的责任越大。可以说,父母用“爱”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囚徒”。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会不会爱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