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考,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是继续到高中学习将来考上心仪的大学,还是上职高或中专学一门技术,中考就成了分水岭。我一直把中考看作一个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对《课程标准》的详细解读是每一位老师必须熟知的,以此来宽窄适度、深浅把握到位进行教学。而九年级大复习阶段必做的省教研室编写的《说明与检测》又为中考复习详细地从考点、难易度、试卷结构、热点等方面给出了“范围、高度、范本”。细读《说明与检测》,就不至于盲目复习。
相对于九年级,七年级距离中考似乎很远,无论资料拥有、试题剖析都远远不能够与九年级相提并论。每年参加中考备课或透析会我都以为应该所有数学老师都参加才对,那样,所有数学老师都能明确学生要从里出发、到哪里去,大图在心,对初中阶段的知识系统和学生能力的逐层提升有较为科学的统筹把握,任何一个年级的知识结构都不是独立的,螺旋上升需要各个阶段不留痕迹的渗透,而这过程,最怕不能站高望远的断层。
对于学生,只是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行,如果老师把一副“地图”(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摆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知道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大致路线和转折点有个初步了解,至少可以做到不是眼前全黑,有心的孩子或许因为好奇而提前探索。
考试,检阅知识掌握和能力层次的实战演习,没有平时的练兵,不成。一直是老师给题目学生练,老师出什么题,学生不知道;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学生还是不知道。同一个知识点,为什么有的题会做,有的却无从下手,学生还是不知道。七年级大复习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天,评卷工作基本上是在扶放结合中完成的。若是一步步引导让学生自己出题会怎么样呢?本周末开始第一次实验。

两个班课代表自己组织出题,利用周末时间试着各出一份卷,试题结构由老师定好,要求:①不许拿现成卷应付;②可以从以前做过的题里选题;③涉及到的数字不能太大,要便于计算. 目的是考查基本知识点和常规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思路有了,简单的要求也有了,静待结果。4班吴亚琦已经开始行动。



看样子,小丫头周末是把出卷任务明确分工了的。目前为止,没看出3班有什么动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份卷,两个班表现应该像课堂学生讲题一样有所不同吧。一个班级原来也是有个性的。
期待,终于在5点钟有了定论:4班吴亚琦送来了她整合的试卷,说是安排的同学结果都没有行动,她不得不自己完成了任务;3班朱嘉乐没有完成任务。这就是差距!执行力的差距。机会均等,条件相同,是克服困难完成,还是找各种借口放弃,全在一念之间。同样的起点,不同的高度和终点,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环境。
今天的朋友圈是热闹的:高考成绩刚刚出炉,满天飞的是喜讯;中考壮行场面是爆棚的士气高涨。喜潮涌动下,又有多少人暗自忐忑连电脑都不敢打开;今晚0点之后,又有多少人跳楼的心都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现在七年级的孩子们五年之后的今天呢?路在脚下,如何走稳走好? 鸡蛋是从内打破,还是从外打破,口头选择容易,落在实处大多数结果只是后者。我们希望的前者不是只有道理就能行得通的。
台阶,会依时间自然延伸抬升,登高,有些累,往上走,却是风景无限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