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老师说,写作的目的是有效沟通,而不仅仅是表达。沟通包含表达,且难于表达。
如果文章的受众是其他人,那么写作就是作者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如果文章的受众只有自己,那么写作就是作者与自己的有效沟通。
在非虚构类的写作中, 沟通都是有非常明显的目的的。
这里举个“受众只有自己”的例子。
比如,我今天我要对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现象写反思。
很多班主任对学校领导安排的工作是非常不满意的,从而出现大面积的吐槽或者抱怨,这样的负面情绪是会传染的,我觉得一个人有这样的状态并不好。
樊登老师说,如果你在某个时段出现了负面情绪,说明你在那个时段的思维出现了问题,需要去调整。所谓的“调整”,其实就是与自己进行有效沟通。
那么,如何调整呢?
方式一,可以只是在头脑中反思这件事。但我发现只在头脑中进行反思,不太容易理清楚,因为头脑中的思维总是混沌的,缺乏清晰的逻辑和构架,这样的沟通效果并不会太好。
方式二,通过写作来梳理。文字的表达是线性的,前后有清晰的因果逻辑关系,能形成清晰的思维框架,这样的沟通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再说回“班主任对领导工作安排的不满”。
比如,领导安排班主任中午午休时间和晚上巡宿舍,而且还要被领导拍照发到工作群里,有时甚至被多个领导拍。为什么被多个领导拍,我就不深说了。
“硬性要求班主任巡宿舍”正确与否先不谈,就说被领导拍照这事儿,很多班主任是很不认同,也很排斥被拍的,因为像在作秀,所以这事儿就被吐槽得很厉害。
我曾一度也因为这事儿产生了负面情绪,因为在这件事情里,我没有选择的权利,我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被当作了“工具人”,以及“被约束”的痛苦,这样是很容易因为逆反心理而失去工作的主动性。
但是,当我决定要调整这种负面情绪时,我要为接下来的“沟通”——写作,进行构思。
呃,当我洗着碗,思考这件事的时候,灵感就突然来了,另一件事跟这件事联系上了。
什么事儿呢?
我们平时在朋友圈里面发自己的成长和生活状态,目的就是通过展示自己来建立个人品牌,让朋友圈里的人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好,从而信任我们。
只要想增加自己在线上的影响力,发圈是必须的。
那么领导给班主任拍照,也是类似的目的,就是向其他同事和领导展示我们的工作状态,证明我们包括给我们拍照的领导本人是做了事儿的,只是这种展示是发在工作群,而不是在朋友圈。
如果我们为了建立个人品牌在朋友圈里展示自己是必须的,那么对于领导来说,做这样的展示也是必须的。
这样一梳理,我对领导们的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负面情绪也就没那么大了。
其实,我们会发现,情绪是很难被控制的,调整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思维。
总结一下,为什么要写反思呢?
因为反思是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思考会逐渐深入,甚至会产生一些灵感或者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而调整自己的认知思维,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那么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情或者类似的情绪,我们就能更快地调整好自己。因为对这类情况的思考逻辑已经通了,思考的速度会更快,调整也就更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