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白登之围

作者: 杨桥 | 来源:发表于2019-06-28 09:40 被阅读10次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是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水,逢山绕山,遇谷就谷。不与山争,不与谷斗,百转千折浩荡东流。
世上也有一类像水一样的人,在他们眼里没有敌人,没有对手,只有目标。如此,山不再是山,谷不再是谷。山高谷深,那也不过是他们通往目标的一条路。

解白登之围

山风掠过,山上的积雪被吹得漫天飞扬。冒顿看着空中凌乱的飞雪出了神,所向披靡的数十万匈奴精兵此时竟拿山上的一小撮儿汉军束手无策!汉军主力大军到了又该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还有约好在此合围汉军的王黄(韩王信旧部)和赵利(旧赵国王室后裔)为什么没能按时出现?想到这些冒顿跟山上的刘亭长同样忧心。虽然满脑子忧虑,但冒顿却表现得一副优哉游哉的姿态,每天带着心爱的阏氏在山下赏景打猎。

这个时候还是刘亭长表现得比较真诚。刘亭长为人很有特色,春风得意时“都给老子靠边儿站,一切听我指挥”,一旦出了问题立马服软“大家都来想办法,我听大家的。”这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态度在古今中外的帝王领袖中都是少见的。

上了白登山后刘亭长马上组织谋士召开会议,商讨退敌之策。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退敌是不可能了,只能求和。刘亭长一听大家说的很有道理,当机立断采纳陈平的建议找个不怕死的使者下去谈判,只要能谈出一条活路其他都好说。

经过数日谈判,使者带着冒顿的密信回到汉营。刘亭长看完密信立马精神抖擞亲自披挂上阵,当日趁着雾气率领汉军从匈奴大军包围圈的一角杀出重围,逃出生天。紧接着就和樊哙、周勃等人率领的汉军主力会了师。冒顿见汉军主力已至,冷笑一声便引兵退到塞外。刘亭长安抚好兄弟们愤怒的情绪,见冒顿已遁走也就率军班师回朝了。至此,汉、匈大战伴随着七天“白登之围”的结束而告一段落。在此也给大家留下一个千古之谜——刘亭长到底凭借什么解了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一直被视为是刘亭长毕生耻辱乃至汉王朝的国耻,以至于连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在大败匈奴之后感叹道:“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而在我看来,汉王朝或许真的把“白登之围”当成了国耻,但刘亭长却未必在意“白登之围”的身陷囹圄。刘亭长作为开国之君势必具备看淡成败的心理素质,当年为躲避秦政府通缉芒砀山上落过草,为避项羽锋芒鸿门宴上认过怂,彭城之战被项羽打的丢妻弃子,鸿沟对峙为争取有利局势不惜看着生父被水煮等等。这些事要是放到一般人身上非死即残,刘亭长却能举重若轻,笑看风云。最终笑到最后的还是刘亭长,一路的荆棘坎坷没将他打败反而更加突出了他的天命不凡。这次的“白登之围”也一样,也不过是路上的一道弯。

关于刘亭长白登山脱险的原因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就是上面提到的刘亭长用了陈平的计策派使者跟冒顿谈判,最终达成默契,匈奴网开一面,刘亭长趁机突围。至于汉、匈双方达成了什么默契我们翻遍二十四史也没能查到只言片语的相关记载。但关于此次谈判有一个传说听起来倒是挺有意思。

据传,在使者出使匈奴之前,汉军将士发现冒顿经常跟阏氏出入成双,耳鬓厮磨很是恩爱。于是谋士陈平就进言刘亭长解除白登之围或许这个阏氏能帮上忙。刘亭长听了陈平的建议,命使者择机接近冒顿阏氏进行游说。在匈奴人的严密监控下要明目张胆地向阏氏求救定然会适得其反。但在谋略方面,汉人从来都不会无计可施。

使者来到匈奴大营,在谈判之余就带着珠玉宝石前往拜访阏氏。阏氏看着精美的珠宝自然高兴,但除了表达谢意也不便多说。正在阏氏看着那些珠宝眉开眼笑时,使者向她呈现了一幅画,画中是一位汉人美女。阏氏看着画中美女青丝垂肩,身材窈窕,一对明眸盈盈若水,一双手臂尽显冰肌玉骨,相比之下别说自己,就是整个草原有哪里能寻得着如此天人!惊叹之下就问使者这画中之人是谁。使者见阏氏一脸惊羡,心中暗笑,答道:“画中女子不是某一个人,只是普通汉人女子的一个代表,日后单于若是入主中原就是要比画中女子美十倍的美人也不是难事。”阏氏听了使者的话先是为汉人女子的美貌赶到惊讶,接着就是一种危机感扑面而来。为了防止单于被汉人美女抢走最好就是不让冒顿单于到汉人的领土去。于是阏氏私下对冒顿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大军围困白登数日,汉军不显败相这说明汉军有上天护佑,动不得。退一步讲就算您得了汉土,也住不惯,最后还是回到草原。因此,与其在此空耗力气还不如早早退去。冒顿听了阏氏的劝告,于是卖了一个人情给刘亭长,等汉军突围出去后自己也率军退回塞外。这个传说主要见于《史记》和《汉书》,听起来颇为浪漫,但未必是冒顿撤兵的真实原因。因为我们已经了解到冒顿是个冷静的近乎于可怕的人,他不会轻易受身边人的言论影响自己的抉择。如果真的是阏氏跟他说了那些话后他才撤军的,那只能说明他早有撤军的打算。

目前比较理性的一种说法还是樊哙、周勃的汉军主力对匈奴大军产生了威慑力。据史记载解除“白登之围”当日汉军主力就与刘亭长的步骑混合师汇合了。而对于汉军主力的行军进程冒顿也必然有一定的了解。在汉军主力到达前撤退,说明他不再想与汉军进行决战。原因可能是白登山久攻不下使他对汉军战斗力有了一定的认知。如果双方决战即使匈奴一方胜出也势必会元气大伤。当时匈奴虽然已经称雄草原,但根基尚浅,拖着残躯回到草原不仅“百蛮之王”的地位难保,可能还会受到其它部族疯狂的反攻,这不是冒顿想见到的。

其次,还有个原因我们开头提到过,那就是在汉、匈决战前冒顿曾与王黄和赵利约定合围汉军,结果他们俩因为天气原因没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这使得冒顿起了疑心。冒顿是一个狡如狐猛如虎的人,对于王黄和赵利未能按时出现在指定地点他的第一反应是王、赵二人会不会反过来跟汉军合起伙儿来夹击自己,毕竟他们都是汉人。这可能是冒顿撤军的另一个理由。

第三,据《史记》记载在“白登之围”之后不久,匈奴又频繁袭击汉朝边境,理由是汉朝不信守约定。这就使我们联想到白登山下的谈判。这个约定必定就是那次谈判的成果,既然冒顿可以因汉政府不履行约定而发起战争,那他也必然会因为当时定下那个约定而停战。因此白登山下谈判成果也是冒顿撤兵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推测以外,还有个原因我们不可忽视。即当时的草原民族对农耕区的汉人及领土抱着一种什么态度。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汉人的土地吗?我想不是。从有文字记录历史开始,戎狄入侵中原的记载就不绝于书,烽火戏诸侯西戎攻进镐京,春秋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战国时期东胡侵扰长城等,从这些关于草原民族入侵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来了,抢完就走。这个现象直至数百年后的五胡乱华时期才有了改变的,到那个时候才有诸胡相继入主中原,称王称霸。但是他们一旦受到重创还是会携妻带子回到草原,如冉闵下达杀胡令之后,九大石胡远走中亚。在他们眼里农耕区不是他们的乐园,他们喜欢的是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的草原,农耕区能给他们带来的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生活而非精神上的契合。甚至到了蒙元时期,蒙古人还曾打算把中原的农耕变成草原进行放牧。这我们就不难理解,匈奴为什么只扰乱汉人边界,而不是非要当汉人皇帝了。这会不会是冒顿撤军的根本原因呢?不好说。当然,真正了解汉人民族精神的人会知道汉人不是其它任何一个民族能统治得了的。

相关文章

  • 解白登之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是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水,逢山绕山,遇谷就谷。不与山争,不与谷斗...

  •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六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中国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匈奴是...

  • 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是汉朝的一个转折点,秦王朝时期蒙恬率1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一些地区,但随着秦朝的结束,而流放的边地人员人...

  • 白登之围

    李白有一首乐府诗《关山月》其中两句:“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使人印象深刻。白登之围...

  • 鸿门之宴与白登之围的比较

    鸿门宴与白登之围的比较 刘邦的两次虎口脱险:鸿门宴与白登之围。 相同点: 1、敌强我弱,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项...

  • 陈平奇谋解白登之围,只是解女人之口吗?

    汉高祖刘邦登基以后,重新分封了各诸侯王,其中韩王信被封到了代地,定都马邑,也就是今天山西、河北中北部一带。秦末有两...

  • 白登之围——神转折大赛

    1、 白登山。 白雪皑皑,寒风漫卷,迷迷茫茫,放眼望去,早已分不清天上人间,混沌一片。 刘邦的心,就如同这天,这雪...

  • “白登之围”,真的是收买冒顿阏氏解的围吗?

    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率32万大军,御驾亲征。这次出征主要有两件事:一是征匈奴,二是镇压韩王信。 匈奴自冒顿...

  • 白登之围陈平妙计救刘邦

    汉朝新建,忙于安抚国内,无暇顾及塞外。这时,长城北面的匈奴就乘机南下。公元前200年冬,警报雪片似地飞入关中,刘邦...

  • 汉时关ll白登之围

    在西汉历史中,有一个意义非常深刻的战役,它的重要性和内涵不只是战败的表现,更多的是之后,以更为艰苦卓绝深入匈奴,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白登之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njc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