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教师节,又让一个话题称为了热议的话题“如何称为一名好老师?”在探讨中,争论中,教育工作者和普通社会成员最终比较趋于一致地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9日与北师大教师座谈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再恰当不过了。教师只有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才是一个真正称职的教师。
今天,就“仁爱之心”想谈谈本人的看法。
首先,教师的“仁爱之心”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的“仁爱之心”其实就是教师之爱,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这种爱是没有血缘的爱,没有功利的爱,是理智的爱。这种爱包括呵护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满怀欣喜地期待学生健康成长。这种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是教师用人格启迪人格,用真心换真情,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尊重之后而无往不胜的教育法宝。这是教师输出的对学生的爱。
其次,教师自身的“仁爱之心”并非从天而降,它也需要后天获得。教师的对学生的爱不可能源源不断地单向付出,教师本人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尊重,教师的心灵也需要滋养,灵魂也需要升华,才可能有更多的爱心可以奉献出去。教师的“仁爱之心”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获得呢?
第一,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吸引更多精英人士加入,比如可以辞官返教(如曲建武),比如可以弃商从教(如马云),让教师这个职业称为人们都羡慕、向往的职业,全社会真正尊师重教才可能落到实处。
教师获得了社会多方面的肯定,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可以更加自信、更加有尊严地生活,也更有热情热爱教育事业,专注于教育教学的研究,更公正平等宽容地呵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二,为教师减负减压。教师这个职业是撬动整个社会向善的杠杆,是关系国家民族千秋大业的大事。面对这样宏大的事业,全社会都渴望每一个教师都能有高尚的师德,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并保持纯真善良,带着一颗“修行”之心,永远在路上探索。可如今的社会现状是,教师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在正常的教学之外,教师面对的还有:互联网铺天盖地的信息,学历,职称,评奖,升学率,项目,论文,成果,滚滚红尘......让教师被日常的琐碎和俗务缠身,整日处于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总结、汇报之下,无法静心去思索和反思自我,难得有凝神静气的时候。眼前的苟且都难以应付,又何谈“诗和远方”?因此,在现有条件下,社会、学校都要给教师减负减压,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回归本心,向善、扬善的深层次问题,让教师的灵魂得以滋养和升华。
由此看来,今天教师的“仁爱之心”就不单单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应该是整个社会要努力建构的一个宏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