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在哪一个领域达到该领域的前矛。
想要在哪些领域展开自己的周边发展。
何帆老师说的“知识领域的游牧民族”就是这样多学科多方位的学习发展。
类似的例子还有查理芒格,本杰明富兰克林,王阳明,李笑来,吴军等等。
如果告诉你,你会在哪里到达终点,那么你应该永远都不要去那个地方。
成功的人是难以模仿的,但让自己做到不失败的话,会离成功更接近。
想要拥有什么东西,就要做到配得上拥有它。
据说很多想不开的人,是因为感觉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联程度不够,也就是说认为这个世界不需要他了,他的存在没有意义了,所以选择了想不开。
问一下内心,大部分人在某段时间,某种程度上有过这个想法,这是心理上的意义感的缺失。
如何才能让这个世界更需要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为什么,怎么样。
前三个选项,我想要“贪心”一点,在更广阔的时间,更大范围的地点,有更多的人发生关联。
光这三者条件满足的话,就已经很苛刻了。
现阶段能想到的,突破时间,地点,人数而发生关联的方式做法,看来只能借助网络工具。
在网络上发布受人喜欢的作品,大量的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去欣赏使用这个作品,甚至于让他们也乐于和别人分享这个作品。
但,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的人,不分地域文化学识年龄的,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去喜欢这个作品呢?
这个作品是要满足里一些人的需求。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有一个很少人知道的问题就是,真的是满足了需求,你的对象,用户,客户就会买账,就会喜欢你的产品了吗?
不是的,事实上是要满足了他们所“以为的需求”,他们便会买账的。“他们的需求”是理性化的,而“他们以为的需求”是较复杂,偏感性情绪化的。
其中的区别,字面上理解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十分的复杂,可以在以后专门写一篇关于“需求和以为的需求”,在这里先自己细细品味吧。
所以,这个作品或者这类作品,要怎样才能让这么多的人,不分地域文化,学识年龄的,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去喜欢这个作品?
很简单啊,满足他们“以为的需求”。
“以为的需求”,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条件下,他们所以为需要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更有甚者,他们不止满足了一项需求,而是满足这五项需求中的多项需求。
以我个人为例,我想要实现的目标和想要为这个社会做的贡献,那就是能够有大量的作品,不管是文字的作品,声音的作品,影像的作品,能够在线上线下受到人们的喜欢,能够长时间的,让不同地点的,大量的尽可能多的人喜欢这些作品,满足“以为的需求”,这就是我自己的“以为的需求”。
再就是投资领域,现阶段科技网络已经发展到了,不用什么繁琐陈旧的老金融体系,一步一步,一环一环,通过各个“信息中介”的金融机构,就能将资金投入到全球需要资金辅助孵化的,高成长性能够解决实际性问题的商业项目。
那么,在为社会创造价值做贡献的这个大层面上,你想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为了多少人,为了他们创造什么样的价值,让他们更好的生活?为什么?要怎么做?
文章结尾没有金句,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及阅读体验上还需要加强,见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