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那些古老的民谣吗?
不是每一个日子都是值得纪念的,
不是每一个日子都是难忘的,
脑海里,只是对那些有记号的日子存着一根敏感的弦,
当回忆的风拂过,不经意拨动了那弦,
那些有记号的日子,就清晰起来、、、、、、
忆起,便会怀念美好,便会无奈曾经.
其实:我们总是矛盾的,
而忘却,却是一种解脱。
何必都要记下来,那些有记号的日子,也掺杂着许多的无耐、痛苦、后悔
不是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忘却了也罢!
再多的纪念,再多的难忘,终是要随波逐流而去。
那些记忆的余味,便留在这篇小文的字里行间吧!
日后浅尝也好,细品也好,就如煮了一杯陈茶
你还记得那些古老的民谣吗?
小时候不像现在有幼儿园可以上,也没有许多动画片可以看。那些时候多数是在夏日里闷热的夜晚,吃完饭熄了灯,在院里铺一张席子,依偎在奶奶或者母亲的怀抱里看着星星、月亮,听他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唱那些古老的民谣。总在不知不觉中听着那些歌谣入睡,那歌谣就像母亲摇着的扇子,能带来一阵阵凉风;冬日里,则是躺在被窝里,央着母亲唱着歌谣,拍拍入睡。现在的电子时代到来,就是有心教孩子们学,孩子们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他们的兴趣都在那些动画节目,电脑游戏上面,而歌谣里所描述的事物,却是他们这些农村孩子听起来也生涩难懂了。因为有的民谣也确实反映了当代的一些事物,又像民间的历史。
想起逝去的老人们,他们的模样几乎要忘却,随着生活的琐事越来越多,那些声音也模糊起来。上学的时候学习了许多的文学知识,甚至一度认为那些老歌谣是糟粕,再也不屑一顾!可是后来发现那些民谣里都是生活中的事物,也包括最经典的《小老鼠上登台》啊!
民谣里许多的词语都是儿化音,也有一些方言,从那里传来,是谁写的,都无从追本溯源,也许正如许多事物一样,经过一代代人的接力到了今天。不管是糟粕,还是精华,将回忆记录下来,怀一怀旧总也是好的。
因为是口口相传,有些音节只是猜测,不像那些史书,也不像那些诗词,更不像那些名人传记,有专门的人记载。只是老百姓你一句我一句的口头传下来的,或是跟自己上一辈人学来的;所以变成文字,可能与原来口头说的音节有差异,也请大家指正,我们一起搜集,50后、60后、70后、80后、有兴趣的大家一起来。
先分享一首我和母亲学的《叮叮当、叮叮当,南边地里盖瓦房》,(当然母亲也许是和母亲的母亲学的)
叮叮当,叮叮当,南边地里盖瓦房,
一座瓦房没盖起,亲家婆子来道喜,
做啥饭?杀公鸡,
公鸡说:俺嘴尖脖长,杀俺不抵杀en羊;
羊说:俺四条银腿儿朝外走,杀俺不抵杀 en狗;
狗说:俺黑夜看门儿嗓子哑,杀俺不抵杀en马;
马说:俺套上鞍子二亩地儿,杀俺不抵杀en驴儿;
驴儿说:俺套上鞍子二斗米儿,杀俺不抵杀en猪儿;
猪儿说:吃糠咽菜是俺滴,钢刀儿还得落(lao)俺脖儿里。
这首民谣从字面看写的是各种家畜的作用吧,还记得问母亲这是什么意思,母亲给我解释说:公鸡是早上打鸣的,不能杀。羊是养来卖钱的,所以说是银腿儿。狗是看门的,也不能杀。马和驴是干农活的。只有猪是可以杀的。
口头说的音节和变成文字读起来有不小的差异,这个en,在口语里就是“你”的意思,可是变成文字就成了:杀俺不抵杀你羊,这样写读起来就有些意思曲解了。而这个“不抵”是“不如”的意思,也是根据口语音而写的。
还有一些是跟家里老人学的,那时还没电视,通常是和好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围着老人眼巴巴的等老人唱出来,一边学,一边求解释,也是其乐融融
《板凳板凳啰啰》
板凳板凳啰啰,里边儿坐着大哥;
大哥出来挑水儿,里边坐着小鬼儿;
小鬼儿出来买菜,里边坐着奶奶;
奶奶出来烧香;里边坐着姑娘;
姑娘出来磕头儿,里边坐着孙猴儿;
孙猴出来作揖儿,里边儿坐着公鸡儿;
公鸡儿出来打鸣儿,里边坐着蝴蝶儿;
蝴蝶儿出来飞飞;扑棱扑棱得得。
写到一半忽然觉得不对,我能完全记下来的就只有一首,就是开头那一首。赶紧打电话问了妹妹,果然不对。又嘱咐二妹妹在想想别的。小时候她是比我听话的,学得比较多,记得比较准,说得比我好。我想大概三妹妹和小妹妹都不会了吧,他们小时有姐姐,而姐姐们关心最多的是他们的学习,围着老人转的时候就少了,我比小妹妹整整大了一个年代,我想新新的90后知道这些民谣的也不多吧!
还有一篇板凳开头的:
《板凳板凳四条腿儿》
板凳板凳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
奶奶嫌我磕得慢,我给奶奶下挂面;
奶奶嫌我下的稠;我给奶奶浇香油;
奶奶嫌我浇的多,我给奶奶蒸窝窝;
奶奶嫌我蒸的大,我给奶奶说好话……
这一首就学到这里,不知道还有没有下文,谁知道有下文,来补一补吧!
我们一起来搜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