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君说
今天,我们为你推出参加学院系列访谈之新一期《青·述》栏目。
每一期《青·述》栏目,我们都会带你走近一位参加学院的校友或伙伴,通过他们的实践、思考、感悟去记录这个不完美但不平凡的时代。在这里,你可以读到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了解他们对商业世界底层运作规律的探索,感受推动他们破风前行的力量,也可以观察到一个行业乃至一个时代正在经历的变化。
参加访谈之《青·述》02期来自参加学院00:0002:50
最近一段时间,王知新以极大的热情做起了阿那亚的义务推广员,几乎逢人便夸,“半个月内提了有两三百次”。有趣的是,此前他亦曾不止一次地从理性投资的角度,劝说北京的朋友不要买阿那亚的房子。可劝说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事实是,几乎人人都爱阿那亚。
“精神”,是阿那亚高高擎起的一面旗帜,这座“海边的乌托邦”构筑起的温情人间,抚慰了无数身心俱疲的都市人。“精神”,也是此次跟王知新交流时的高频词之一,除了在阿那亚受到的触动及今年的疫情,让他与该话题产生强烈共振的还有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
2019年下半年,身体一向强健的王知新意外患了场大病。
一般人难以承受的治疗强度,他硬是凭借上佳的身体素质和天生的乐观心态全盘接了下来。其中,精神在治疗过程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
“我感觉一多半是心理因素,就是什么都不当回事。我到现在有时还不按时吃药,别的地方也经常马马虎虎……意志会影响身体系统的平衡。”
“不当回事”屡屡出现在王知新的讲述里,平日周到妥帖情商极高的他,对待身体不适却极其钝感。疫情未过,他已经跑去外地出了四五趟差,笑说尽管平时生活上仍有点不方便,但“只要一出差一谈事,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当然,面对可怖的敌人,没有人的内心会不起波澜。此次飞去阿那亚之前,王知新曾以为治疗已告一段落,想给自己“放个长假”,可临行前却被医生告知要增加疗程,心情一下坠入谷底。但没过多久,他又因在阿那亚悟到了新空间在精神层面的内涵而开心地“嘚瑟”了两个星期……
对于在云诡波谲的地产江湖中打拼了近三十年、见识过无数突变和风雨的王知新来说,面前确实是一场极其特殊的考验,但将时光拉长,它也终将成为构成独特生命之旅的无数个大小节点之一,且与大多数时刻一样,有暗面亦有光芒。
一、“我的经历很简单”
“我的经历很简单,一辈子都是在做房地产行业。”
中国人格外讲究“时”与“势”,就如雷军苦思十多年得出了“顺势而为”四字心法一样,顺应时势的选择常比埋头努力更关键。过去三十年,如果要在国内选出一个机遇最多、“造富”能力最强、发展堪称狂飙突进的行业,绝对非房地产莫属。王知新是乘上了时代大势的幸运儿之一。
如果从在大学读房地产专业算起,王知新已经在房地产行业浸淫了三十年,“地产老炮儿”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称呼。
1990年,王知新被同济大学录取,是国内高校培养的第一批房地产专业人才之一。
1994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地方土地局,但没过多久,他执意辞去工作,选择回到上海打拼,做过房地产代理咨询,也曾在外企工作。
2004年,全球规模最大的房地产私募基金之一——柯罗尼资本进入中国,与上海的上实集团共同发起成立柯罗尼扬子基金,王知新凭借既懂外企又懂地产的优势,作为服务运营商全面参与投资、运营、退出等各个环节,自此踏入地产基金界。
2011年,柯罗尼资本发起成立第一支人民币基金——柯罗尼新扬子基金,凭借此前建立的信任,王知新出任执行董事兼合伙人,直至今天。在此期间,他也“跨界”进入了创投界,做过母基金,做过股权直投,结交了不少地产圈之外的朋友。
跟王知新相熟的人,喜欢喊他一声“麦哥”。“麦”字源于他的英文名“Michael”,“哥”字则自带强调情感关系的本土特色。两个字相映成趣,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合王知新的经历与个性。
一方面,长年与国外地产基金打交道,加上早年在外企工作,使王知新深受外企文化影响,尤其是笃信规则和信誉的重要。
“正念”两个字是他的核心投资理念。“人家凭什么把钱给你,让你帮他去投项目?做投资靠的就是你的信誉……坚守正念能让你抵御诱惑。比如我们一直都不会把收益率做到最高,就像李嘉诚说的,要有一部分钱让别人去赚、让对手去赚。另外,正念也意味着你的投资要真正创造价值,不做投机,白捡便宜的事我们不会去做。”
另一方面,王知新的身上却又完全没有典型外企基金高管的高冷范儿,相反,他为人古道热肠,喜欢帮人牵线张罗,接地气得很。
虽然2004年即开始跟柯罗尼合作,但王知新说自己开始并不能算是基金人。“我主要是帮他们谈项目、管项目,从装修、买电脑、买办公桌开始,其实算是运营出身,苦活、累活、技术活都做过。”他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北京公安和上海公安的风格差异,也会大大方方地调侃自己犯过的各种错误,加上山东人天生实在坦诚重情义的特性,有他在的地方往往气氛热烈。
江湖风雨三十年,看似差异颇大的文化基因在王知新的身上奇妙地融合,最终造就了“麦哥”——一名极具人格魅力的地产老炮儿。
二、“这个行业向来是一波三折”
毋庸置疑,王知新这代地产人是一个时代、一个行业的受益者。但乘上大势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恰恰相反,巨大的利益总是与无数的平衡、妥协、博弈相伴。
二三十年来,这个行业吸纳了无数精英,成就了无数大佬,谱写了无数传奇,但所有人都似身处巨浪裹挟之中,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被摔入谷底,身不由己。自媒体“饭统戴老板”曾在某篇文章中如此写道:“任泽平提出过,对于房地产周期,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但他没有说的一句话是:长中短期,都得乖乖看政策。”
对此,王知新深有感触,他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这个自己做了一辈子的行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政策市,从2004年到现在,我见证了中国房地产所有的波折、所有的变动,而几乎所有的变动都让我踩了坑、买了单。”
1、兵败“大坑”
王知新经历过数次颇具戏剧性的转折,其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发生在2006年。
当时柯罗尼资本联合沙特王子共同发起了一桩40亿人民币的大手笔收购。40亿人民币是当时全球地产基金达成的单个地产项目最大成交额,收购的标的是位于北京东三环的著名烂尾工程“嘉利来大坑”,备受关注。作为项目的主要操盘人,王知新花费了大量精力,捋顺了项目牵涉的多个官司,协调多方律师谈判协商,排除重重障碍签署了协议,订金也已支付。就在大家纷纷计划如何庆祝之时,“限外令”恰在此时出台,收购突然变得不再合规,最终被迫放弃。
由于前期投入的精力和给予的期望过于巨大,这是一次很“伤”的挫败。国外的合作伙伴由于想不开,纷纷闭关、冥想,王知新一时也郁闷至极,但他很快进行“自我麻痹”:“我就想,万一做成了这个项目,说不定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呢?本来这也是一个‘大坑’,又有这么多官司……修行到一定阶段,也许就要自己骗自己。”
不管麻痹还是欺骗,反正第二天王知新又“活蹦乱跳”了。
2、意外“翻盘”
类似临到最后关头出现变数的情况不止一次,有些彻底终止,有些则意外翻盘。
橡树公馆项目是王知新操盘的知名项目之一,购入数年基金收益达到预期后,他决定出售。由于价格便宜,200多套房子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卖光。结果就在此时,史上最严房产限购令突然出台。
“我到现在印象都很深,秘书把我叫到电脑旁,我就看到电脑屏幕上的画面是一个大拳头砸向一幢楼。”
政策既出,购房者一下对市场丧失了信心,交了定金的人纷纷要求退房。知道挣扎无望,王知新决定将已经收到的定金全部退还,房子也停止售卖。当天晚上,他陷入情绪低谷:“我当时特别想不开,在院子里偷偷掉眼泪,我就想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已经卖完楼了,还又给我收回去?”
结果仅仅在6个月后,房价回弹,6个月前价值5.4亿元的项目涨到了6.8亿元,一次恼人的插曲最终反而给项目带来了更大的回报。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王知新强调,从来都没有白买的单。经历得多了,他练就了极强的预判能力,能看到投资新手可能压根意识不到的政策、运营、政府关系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潜在风险,这也正是“老炮儿”的厉害之处。
“现在让我投资,最强的能力就是风险控制能力。不可抗力的风险在中国房地产投资里几乎是必然的,因为项目周期长,政策变化快。”王知新认为这很正常,“这个行业向来是一波三折,将来也会是这样。其实把这么蓬勃的房地产行业放到美国也一定是一波三折,现在没有波折是因为它没有量,这么大的量放出去,一定有波折。”
三、“我们都是从'后浪'过来的”
作为身处时代风云中心、经历过无数起伏跌宕的人,过往的岁月已经可以写一本书,但对王知新来说,传统地产基金大佬的故事也许还是乏味了些。时代在变,他也在变。
2015年,王知新回到校园,成为了中欧创投营一期的学员。在他看来,这是除生病之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
他回忆,当初报名中欧创投营,“地产大佬”的身份并不好用,好不容易才如愿以偿。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一个与传统地产圈完全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了正在快速崛起的新经济的能量,也让他在反观自己的行业时拥有了更加抽离、更加开阔的视角。
他甚至开始有点“恨铁不成钢”:“我们这帮人(地产基金人)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天天西装领带、讲着英文,我们一直在产业链的最上端,条件优越又没有压力,很难转变。”
改变别人很难,但既然已经感知到了潮水在往另一个方向涌动,那就自己先跳进大潮中寻找体感,学习新的弄潮姿势。
王知新不止一次地表达对中欧创投营同学的敬意,他们的勤奋、聪明、对新经济研究之深,都令他感到佩服,甚至还会“自卑”。但王知新从来都是乐观的行动派,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还成了班上的“大哥”。
“重仓后浪”也许是最厉害的一招。王知新做的第一期母基金投的全是班上的投资人同学,他还是个别同学所在基金的最大LP。
在王知新的言辞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年轻人崇拜”。他描述过一个令他记忆犹新的场景。一位创投营的同学对腾讯、阿里、今日头条(字节跳动)进行比较分析,谈了前两者有诸多优势,谈了后者有天生的劣势,但最终的结论是,今日头条将来一定会超越腾讯和阿里,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就是因为头条年轻”。
这句话让王知新惊心,“太有道理了”。
“我一直宣扬我们对年轻人、对‘后浪’一定要有积极的态度,我们都是从‘后浪’过来的。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由于中国的崛起,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比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王知新说,“要相信年轻人,帮着整合资源,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去干,而不是非要自己干、超过他们。”
四、“我就是一个连接器”
在某种意义上,王知新对优秀年轻人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无比热心的支持,与他一直以来的职业角色有着某种底层的一致性,关键词是“连接”——乐于成就而无意控制。
“我本来就是一个‘连接器’。做房地产投资基金,其实就是在攒局,把钱、项目和人搭配在一起,就能挣到钱……包括这几年做的母基金、股权投资在内,其实也都是在做连接。”
2019年,王知新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这个身份让他强大的连接力再一次得到充分发挥。
这一年,他作为学术发起人,与首钢基金参加学院、紫牛基金共同打造了一门课程——新空间地产创新营。学员企业涵盖房地产链条上的各类角色,既有相对传统的地产开发商、投资基金,也有快速成长的新型运营商、内容商。
“连接”正是课程发起的初心之一。“一些互联网人,可能对酒店运营有很好的创意想法,但如果没有资产方相信你或者没人愿意让你做实验,你就没有实现创意的机会。在地产业,最关键的是建立信任关系,要有人愿意提供资源给你尝试。这是课程希望提供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这里,王知新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王校长”。每每看到一屋子有志于探索未来新空间方向的人济济一堂,或激烈或轻松地交流,王校长总是显得很快活。
作为“新空间”的提出者,王知新也一直在不断地琢磨、迭代概念的内涵。眼下他将大概80%的精力花在了与“新空间”相关的研究与传播上,说这是自己近几年做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个概念的提出正好卡在时代的节骨眼上,很多想法不断被印证,每到这种时刻,就会感觉很愉悦。”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阿那亚之旅,正是在那里,他“悟”到了新空间价值提升在设计、科技、社群、流量之外的另一重维度——精神家园,并据此提出了“新空间”的新版定义:“地产行业从增量向存量时代转变,使得空间从传统钢筋水泥的实物空间,转变成为办公、居住、娱乐、消费、精神寄托等场景下提供服务的载体,我们称之为‘新空间’。”
“这件事是历史的必然,没有我也自然有别人(提出来)。只是之前房地产行业在中国赚钱太容易,转型也比较慢一点,但现在不行了,整个行业正在从制造业变成服务业,逼着你去考虑设计、考虑运营、考虑管理,否则过几年就会被淘汰。”
新空间地产创新营的开营模块设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十里芳菲,当时王知新不无激动地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新物种”——新空间运营集成商。他真心希望通过课程打造一座实验室,催生出真正的落地探索,引领整个行业向前一步。
“我现在不可能每件事都自己做,但是我一旦看到这件事的前景真的很好,不做又着急。新空间运营集成商这个事,我真的看着挺好,这件事能成了我就会很开心。至于和我有没有关系,这个一点都不重要。”
【番外·问答】
青阳:这段生病调整的经历,对你有哪些改变?
王知新:改变还是挺大的。任何人经历过这种事情,肯定都会有很大的改变。首先就是,未来你会生活在一种不确定性之中,因为随时会发生变化。所以很多事情都要开始做规划了,包括人生、事业、家庭,等等,而我之前是个得过且过的人,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加上今年的疫情,更让人感到人生无常。其实人真的什么都不是,没那么强大。在疾病、痛苦面前,你的所谓强大都只是伪装的。但也不要觉得不公,我们在世界上本来就像是一个个小蚂蚁,就好像现在社会看起来这么强大,来一场病毒大家都没有办法,看淡一点就好。
很多事情我现在更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认为能把自己的经历、感悟、痛苦分享给别人是一种善为善行,可以提醒到或是帮助到别人。
青阳:你个人真正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王知新:我的人生没有那么强的规划性,活到哪儿算哪儿,随遇而安。现在由于状态改变,我就想着应该多整合一些资源,为我的员工、合作伙伴做点什么事,不要让我的资源浪费了。
当你不沉浸在某件事里时,你看到的趋势性的东西会更多,每年都有一些机会。每当我看到一个趋势,就想着应该整合点资源让一些人去把它做掉,用结果来证明你的正确,这件事可能比较有意思。
青阳:如果让你在“把事干成”和“得到别人认可”之间进行选择,你会选哪一项?
王知新:假如一件事做完了大家不认可,我宁愿不做。干成一件事其实相对是容易的,得到认可其实挺难的,不过只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尽管中间可能会经历一个过程,最终还是能得到认可。
青阳:你会追求每个人都认可你吗?
王知新:我曾经追求过,但现在不是了。之前我在职场上也蒙受过冤枉,甚至别人因为不理解产生了对我人品的质疑,但后来我想开了,每个人的认知不同、修行阶段不同,有时你真心对他好,但他可能没办法理解,你为什么要给我这杯水喝?你为什么要帮我这个忙?现在我看到的都是认可,负面的东西已经看不到了,不再纠结之后,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
青阳:你希望别人评价你是最会投资的老王还是最重情义的老王?
王知新:当然是最重情义。我本身虽然投资投得还不错,但也不是一个投得极好值得宣传的人,而且投资这件事本身还是有一定概率,现在投得好,不一定未来投得好。更重要的是行业对你的认可,不光是重情义,你做的事还要对大家有利,不会伤害到别人,对整个行业有帮助。
青阳:“新空间”这个概念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出来的?
王知新:大概四年前,我在参加远洋地产的一次年会时提出了这个概念。当时为了凑出PPT标题里的三个“新”,提出了“新空间”。
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人同时在提这个概念,可能性也许不太大。一方面,传统的地产商或地产基金会觉得研究这个东西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新的一批创业者或投资人又不了解地产行业。当然后来,很多开发商也开始提,比如龙湖的“空间即服务”就是新空间的概念,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青阳:你希望在这波新空间的探索浪潮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吗?
王知新:这不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真实的想法是,我真的觉得一些传统地产人太顽固了,必须让这些人意识到新经济的趋势。其实房地产行业很牛,聚集了一批很厉害的精英,如果想转型,既有钱也有人,只不过需要把认知打开。一旦它们开始真正转变,势能会很大,拉动的相关产业会很多。比如,之前我说过,空间科技一定要靠产业的人推动,而不是纯科技人推动,实验室的东西要落地,最终还是要依靠使用者的力量。
青阳:为什么这么看重“新空间运营集成商”?
王知新:新空间运营集成商真正能够提升空间的价值,这就会成为门槛。别人不敢买的项目我就可以买下来,买了之后换一种新的模式、引进新的IP、应用新的技术,就可以创造收益。
你可以靠运气赚钱,但不能靠关系赚钱,仅仅靠关系赚的钱都不长久。尤其是房地产投资的交易数额太大,如果真的用了关系,后期动作一定会走样。无论是做投资还是做企业,坚持正念这件事,长久来讲一定能得到好的回报。
青阳:可以用三个词形容一下你自己吗?
王知新:没太想好,自恋算一个?重情义吧,这是我们山东人骨子里的东西。睿智肯定不属于我,但我算是比较聪明的,大智如愚?刘洋叫我“菩提老祖”,意思是比较热心、比较乐善好施吧。我再想想。
青阳:你人生的“高光时刻”或者说最开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王知新:在参加学院上课,真的。就觉得做这个事,一帮同学对我很认可,而且大家都是往正能量的方面去做,我觉得真的挺满足的。其实人都有点想“嘚瑟”的心,好为人师嘛,当校长就会有一个角色优势,大家相信你讲的东西。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讲讲课,这真的让我感到很舒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