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海伦.凯勒,相信不会陌生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她的坚强自立。在《学习强国》时,发现了一篇让我震惊的文章_《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刘芳,一名普通又不平凡的老师_“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在失明十多年的时间里,是怎样生活和工作的呢?
镜头一:初见刘芳,很多人不相信这是个盲人在家,她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园。
镜头二:听、说、读、写,多种训练同时进行,比单向的教师批阋效果更好。令人称奇的是,她的班级成绩,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镜头三:用心打开一扇心之门。2009年的一天,年轻老师章玉嘉向刘芳求助,声音都颜了:“我们班有个女生想自杀。找到那个女生,刘芳一伸手,摸到了纤细手腕上厚厚的纱布。这个平常很文静的小姑娘,她让这个学生和她一起生活了一天,感受到她生活的不易和坚强,从而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学生越来越喜欢她。很多学生叫她“刘妈”。听说她可能不再担任班主任,学生们跑去求校长,哭着说:“一定要把刘老师留下啊!”毕业了,他们把自己的弟弟、妹妹牵到刘芳手上点名要进她的班。更有学生想把眼角膜捐献给她,让她看到一丝光明……
镜头四:一条河流奔腾不息
刘芳爱读书。甚至失明之后,她也常去逛书店。打开ー本书,把脸埋进去,深深吸一口,当墨香弥漫胸腔,那字字句句就仿佛飞了出来,如茧火虫般环绕着她,让她沉醉不已。她小学五年级写了第一首诗,后来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小作品。电脑装了盲人软件后,经常敲点东西就成了她最大的乐趣。在教课、做家务、督促孩子写作业的间隙,她每天坚持写作,顺畅时天能写5000字。令人惊収的是,她先后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17万字,一部28万字,其中一部已经出版。
万籁俱寂的夜晚,她盘腿坐在小桌前,手指轻触贴着特殊标记的键盘,听着读字的机械之声,一路敲下去。黑暗里似乎打开了一个舞台,故事轮番上演,如河水般奔流不息。她要做的,就是把它们记录下来这部历时8个月写成的《石榴青青》,80%以上的内容是真事。悲欢离合。那些搞怪、尴尬的场景,让她忍俊不禁,那些求知若渴又困苦无助的孩子、那些美景与贫穷交织的山村、那些因生活重压无奈离去的同事,让她笔重干钧。2011年4月的一天晚上,敲完最后个字,刘芳仰面瘫倒在沙发上。心绪从主人公感伤的世界里缓缓退潮,归于平静,像漂在一片平缓的河面上随波逐流。她仿佛重过了一遍人生,如今只剩灰色"水波纹”还在眼前晃动。而顶灯在眼皮上照出的光晕,像新的希望在远远地召唤。在小说的前言中,她写下一句话:“一条河,在地面奔腾时是一条河,在地下流淌时还是一条河,最后它们都奔向了大海,在那里它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质疑声不断:“一个盲人,还教什么书啊?”但她有种倔强的自尊一一压力越大,越要站得直!而来自身边的爱和支持,则是她的力量源泉。
很多同事都当过刘芳的“秘书”,帮她打印资料、整理教案,领着她去吃饭、聊天。学生们都争着去搀扶她,把她牵到讲台上,还把粉笔、黑板擦放在固定位置,这样她一伸手就能拿到。
她的善良、乐观与坚强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有个同事的女儿要做手术,血浆不够,她第一个报名献血。全校师生都知道她的存折密码,谁有急需都可以借用。刘芳给我们很多力量。"同事毛艳红说,“她都认真地活,我们有什么理由随便过?”有人建议她病退或休息,她婉拒 了:“那样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2008年初冰雪灾害时,小区停水停电,她拎着大桶,摸索着下6楼去提水巨大的冰坨子在头顶摇摇欲坠,天寒地冻,一步一滑,最后她累得晕倒在地不知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碰碎杯子,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灰心,她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刘芳,这样一名平凡又不普通的教师,她对工作,对生活,对学生,对朋友的态度,值得自己去学习。反思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这种态度和动力?
这篇文章,感动了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