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演讲稿
关于"拖延症"

关于"拖延症"

作者: 依诺芝 | 来源:发表于2017-06-06 14:04 被阅读27次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拖延症”这个话题。

在中国的影视剧中,有许多关于“拖延症”的经典演绎。比如:“待俺明天捉了那妖猴,与这唐曾一起煮了吃!”能等吗?不能!等到明天,唐僧肉就吃不上了。再比如《水浒传》里面:“哥哥,待喝了这碗水酒再上路吧?”能喝完再走吗?不能!喝完酒走不了了。

“等”、“待”这两个词就是“拖延症”的代名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们在做事时,为什么喜欢“等”,为什么经常要“待一会儿”。

话说,人类拖延是有基因的。考古研究发现,我们人类是从东非大裂谷那边繁衍进化而来的。在烈烈阳光直射下,我们的先祖是不能轻易妄动的。为什么?你想啊,没事儿追追羚羊,动不动就爬爬树、打打苍蝇,或者是满脑子整天整夜地想怎么围捕一头野猪….那是要极度消耗能量的,能量消耗过快,那可是要命的节奏啊!所以,多吃、懒动,可能在非常一段长的时间内,是先祖保护自身的一种选择。

那么,来到了近代社会,社会分工和信息时代的特征又加重了我们拖延的可能。比如说:

-社会分工造成人们的工作被单元分割。每个人都很难看到整个工作系统的全貌,变成了一颗一颗的螺丝钉,自身工作的满意度和成就感就被严重弱化了;

-工作流程的细化,让我们经常处在“等待反馈”的局面之中。很多事情,我们需要等待主管审批、需要得到其他同事们的资源支持,需要在有了一定的结果只会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动作或是看到成效。因而,我们很容易在等待反馈的过程中,把事情慢慢拖下来;

-另外,现代社会过于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和淘汰机制,让人经常患得患失,很少能体验过程之美;

-再有,现在的微信、邮件、淘宝已经高度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当做事的各种困难或大或小地出现时,网络世界立马给我们提供了绝佳的避难场所。

天生的拖延基因,加上后天沃土,就让拖延成为了通病。如果我们再把这种情况“妖魔化”,认为自己是“自律不够”、“意志力不足”等等,这样带来的坏情绪,会更加加重我们的拖延。

那么,了解了“拖延症”的成因,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给大家提供两点解决方案。简单说,两个字,一“减”一“增”。说全面点,就是:“减灶增兵”。

“减“少阻力,”增“加动力。

先说“减”:

首先,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时,可以合理选择恰当的事,或者说重点需要做的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好重点之后,合理确定目标,让我们有信心开始启动去做这件事。比如,采用“减半法则”。我们如果要背单词。一天背100个单词,能完成吗?一天背50个单词怎么样?如果还不行,一天背25个单词可以吗?…一天背一个单词总可以了吧?那每天多背一个,是不是就赚了?正向激励,让人能走进良性循环之中停不下来。

再比如,要准备动笔写作。我们可以从“我今天可以写出世界上最烂的一篇文字”开始,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吧?那可以开始了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最烂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一了。

其次,细分目标。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难度太大,大脑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所以,要持续地拆分、细分目标,直到“忍不住动手”为止。一个一个打“歼灭战”。

最后,建立边界,减少干扰。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等时间管理小工具,不断聚焦,减少外界的打扰。

综合一下,“减灶”就是要不断聚焦、调整目标、细分目标,减少干扰,让阻力尽可能地小,诱使大脑去开始做事。“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再来说说“增”: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们找到事情与我们自身有“关联”、我们能够“胜任”某事,而且在做事过程中具有“自主”权利的时候,我们做事的动力会大幅度提升。因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设计,让自己提升做一件事的动机,汇聚一件事的动力。多关注这些事情当中不熟悉、新奇或是始料未及的方面,调动自身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把做事的外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求,真正“我想做”!增加做一件事的内在动力。

好,这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克服“拖延症”的两个方案:一“减”一“增”。减少外在阻力,增强内在动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拖延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ig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