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和母亲今年都八十多岁了,身体很健康,生活很规律,也很安逸。虽然父亲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倔强的脾气依旧,丝毫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缓和。
父亲的童年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可以说是小小年纪就历经了生活的艰苦磨难。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父亲很少跟我们几个孩子说起那段艰辛的往事。我们也只能偶尔从父亲喝酒时所说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个大概。父亲还是很小的时候,应该十岁不到吧,那时还是解放前,我的爷爷就带着当时尚处年幼的父亲从安徽淮南一路乞讨来到我们家现在居住的地方,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的一个小山村。或许是因为爷爷实在是被生活逼的走投无路了,爷爷竟然狠心地将年幼的父亲一个人丢在了村里独自生活,然后自顾离开了。可以想象,一个十岁不到的年幼的孩子,孤独地被丢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离家数百公里的偏僻山村,甚至连说话的方言都是不同的,生存的压力有多大啊!后来,村里一户人家看年幼的父亲实在是可怜,就好心收养了父亲。父亲的姓也随之改成了收养人家的姓。或许正是由于这段童年的艰苦生活和经历,父亲才养成了倔强的、不服输的脾气。
正是靠着这股倔强的、不服输的脾气和超乎常人的努力奋斗,父亲在当地的生活才逐渐安定了下来。后来与母亲结婚,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
三十岁左右时(具体年龄我没有向父亲求证过),因为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工作能力强,父亲被推选为我们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有十几个自然村组成)的书记。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父亲基本上整天不在家,要不就是在外带领村里群众兴修农田水利、整修桥梁道路、建造学校校舍等,要不就是在走村串户调解各类邻里矛盾纠纷。

因为没有上过一天学,所以父亲年轻时并不识字,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文盲。但由于工作的需要,父亲在担任大队书记后,硬是逼着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学。现在想起来,一个成年人,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一天学,要学会读书写字是何等的困难?加上父亲又是一个特别好面子、自尊心特别强的人,从来不会主动向别人请教,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立完成认字写字的学习训练。那段时间,父亲白天有时间,就白天抽空学习。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在煤油灯下和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学习读书写字。就这样,父亲靠着这股倔劲和韧劲,通过多年不懈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做到了能阅读简单的书籍和比较流畅的写字。因为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从我记事时开始,我眼中的父亲就是一个会读书写字的父亲。殊不知,父亲为了会读书写字付出了多大的艰辛。
父亲六十多岁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手术。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商量准备让父亲母亲到城市来住,这样照顾起来也方便一些。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但是父亲坚决不肯。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还是很健康的(父亲手术后身体恢复的确实挺好),在老家和母亲两个人生活没有任何问题。其实,我们心里知道,父母一方面是怕给我们小辈们添麻烦,另一方面父母的确是在农村生活惯了,普通话也不会听和说,在城市生活一时还不是太能适应,有时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于是,父亲和母亲“固执”地在老家生活至今。
考虑到父亲岁数大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让父亲母亲就不要再种田地了。因为我们几个子女完全有能力承担父亲母亲的生活等各类支出。但是父亲不愿意,依旧喜欢在老家种田种地,倔强的脾气依旧。后来我们实在是没办法,兄弟姐妹一番商量,把家里的自留地转给了同村的一户人家,这样父亲就没有田地可以种植了。没想到,一辈子种田种地的父亲在房前屋后一铁锹一铁锹又开垦出了一大片地,种蔬菜、种红薯、种花生、种棉花等各类农作物和蔬菜,甚至在沿河一带的空地上种植了一片香樟林。父亲每天忙的不亦乐乎。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家里总是摆满了从田地里收上来的花生、红薯、南瓜、冬瓜、辣椒、棉花等等。每每我们兄弟姐妹有人回去,父亲母亲总是拿个袋子装满东西让我们带回去。实在是拗不过父亲的倔强,我们几个子女只能叮嘱父亲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农活,不能太累,保证身体健康。
虽然父亲嘴上说和母亲两个人在老家生活都没问题,但是毕竟都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幸好,几个姐姐住的离父母住所不远,三天两头回去帮忙照顾。这样我们离父母远一点的也放心。记得去年春节回家,晚上陪父亲多喝了几杯酒。晚饭结束后,父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没多一会功夫儿,父亲就睡着了,鼾声也随之起来了。因担心父亲着凉,我就扶着父亲到床上去休息。在抬起父亲的腿帮他脱鞋子、袜子和外裤的那一刻,我感觉父亲的确是老了,腿脚显得有些僵硬,明显没有以前那么灵活了,人也很消瘦。但父亲依然倔强地坚持说没问题,自己身体很好。还坚持说自己刚才根本就没有睡着。我只能表面上微笑地附和着父亲,内心却充满了莫名的伤感。曾经那个年轻力壮的、小时候用那双有力的大手抱过我的父亲确实老了。但父亲自己却从来没有承认过自己老了,一直还认为自己的力气用不完。
或许,倔强就是父亲从艰苦磨难中一路走过来的最坚强有力的支撑。

com:443�%�L+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