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智慧:东方哲学(一)儒道两家
写给各位读者:
为了避免学术界的各种不必要的误会,从本期开始后的专栏均纯属个人见识的观点总结,虽说可能会有不少问题与误区,但大致框架我可以向大家保证基本无误,如果作为一种兴趣式的知识拓展或者是哲学的初步入门完全没有问题。如果各位有更好更新的认识与想法,非常欢迎评论区交流讨论或私信指点批评。
前文链接 ️
在大学里,哲学这门已经冷门的不能在冷门的科目。如今它不仅失去了本有的地位与成就,也同时给世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如果有了解过大学课程的同学们就会知道,一般大一至大二就是一个宏观的学习时间。 (就读过大学的同学以下可省略不看)
就以【心理学】这门学科为例,大一大二就是打基础,像基础心理学,还有生理心理学等的必修课。从大三到大四就有专业选择,例如培根创作的【社会心理学】,除了所选专业与此同时还能进行选修,例如可以学习了解【催眠技术与应用】一些自己感兴趣且与必修有关联的课程。(以上是对全球大学课程模式小总结,有些是五年制大学,情况略有不同)

而哲学在大学也一样,也有入门,一般情况下哲学科目的建立是在西方哲学之上的,所以说到底我们学的都是西方哲学框架,然后在进行东方哲学的搭建,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呢,因为到如今为止东方哲学的最大代表中国哲学尚未推出一个客观公认的大框架,而如今中国哲学的学术界就像斗兽场一样,变成了勾心斗角,满是傲慢与偏见。这样的学术界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确是在进步,不断地有新说法出现,可是他有一个最大的坏处就是没有范围框架,你说我是说来说去到底谁有理,或什么理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这些都变得模糊不清,剩下的只有新时代与情怀以及名利与真理的斗争了。
在这个没有框架的体系下想要继承先辈的学问并没有太大困难,但想要融汇贯通,那真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所以这么多年来,很多中国哲学家费劲心思,用了毕生心血也难得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很可惜,可惜老天给哲学家们的时间不够多,更可惜他们的半成品也没有被弟子们完整的传下来。首先是要把国内的哲学做一个综合,才能以此平台去与西方学者沟通,要不然别人看到我们这支离破碎的概念,只会嘲笑我们文化之没落。就在这纠结之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批国外的中国留学生,在学习了西方哲学后,发现我们可以以它为平台搭建我们的学问。这也许是一个好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可是最大的问题再若以外国人的思考模式来判断我们自己的哲学,这是否行得通呢?或许部分是可以,但若是全用西方的判断那不就是否定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了吗?如果西方能判断,那我们至少也应该被属于西方哲学的一类啊!可不幸的是,也就是五四运动那个年代先后,我们的学者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判断出了一个更为惊人的结果: “中国哲学只不过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想。”自此,四书五经就再也没有在中国抛头露面的出现过。随后五四运动、汉字拉丁文化运动、简化繁体字便开始了。

如今21世纪,中国文化在经历过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波折后,重新焕发了新的生机,而这一生机我们称之为【新儒家】。几经辗转,总算中国的哲学有了一线希望。但是想要避免重蹈覆辙新儒家必须要胸怀大志,为融会贯通之学开凿一条康庄大大。

这便是中国哲学的历史,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就像“香港新亚书院”校歌中所说的那样:
手空空,无一物,路遥遥,无止境。
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捞我精。
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
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儒家
说到中国哲学,儒家可谓是重中之重,而提到儒家就不得不提“孔孟”。

孔子诞生于春秋末期的鲁国,名丘,字仲尼。其一生中做的最伟大的事便是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

而孟子诞生于战国时期邹国,名轲。而其人生中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继承孔子仁德思想,从而打开儒家学问的框架体系,即是从仁、义、礼、智的四端之心中指出性善论。
孔子与孟子的时代虽然相距一两百年,但是他们的学问在我们看来仿佛是一脉相传的。可是孟子并没有见过孔子,而孟子的老师也不过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徒罢了。可见孟子并非是照本宣科,他一定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孔子的学问必定经过了他作为政治家的长远考量。于此孔子因推出有教无类被世人尊称“至圣先师”,而孟子也便被尊称“亚圣”。
想要了解孔子,最佳方案便是读上一本论语。

《论语》一书并非孔子本人的著作,而相传是孔子的弟子与他弟子的弟子所追忆孔子在世时话语的记录。共分为二十篇,每一卷都有较明显的主要概论。但是每篇的篇名则是每篇的开头的前两字(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的哲学便从这句话里引了出来,以谦虚的学习实践为志向,逐渐展现内心的愉悦;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在交友中学会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最后即使遭到别人的冷落,或是未被他人所理解,也不随便发脾气,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是否做的正确,从而完善自己,而不是一味指责别人,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由此中国人独有的智慧便建立了起来。
自此引出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立志向学,三十独立于社会,四十对人生已经没有过多的疑惑,五十以知天命的安排,六十便能顺从天命的安排,七十即可从心之所欲但却不会越过必要的规矩。孔子的自述,虽说只是短短40个字而已,但这40字却永远的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因为这不仅仅是孔子自己一个人的一生,这也是每一个人生命阶段的历程,一个理想人格的人生境界步伐,孔子终究还是印证了那句话“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
孔子是一位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当门人子路问孔子他自己的理想时,孔子却这样回答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不是什么赚大钱当大官的名利欲望,也不是什么世界和平的浮夸空想,仅仅是盼望着有那么一天,所有人在晚年的时候都能够安享幸福,朋友之间都能够相互信任,青年们都能够怀有远大的理想。这简简单单的16个字不仅是当时社会所追求的,但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像这样能够贯穿岁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话语,我们往往把它称之为——真理。
论事不论人的思想修养也从孔子的话语中逐渐展开,“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对于别人,诋毁过谁?又赞誉过谁?如果孔子要对人有所赞誉,那肯定也是经过严格考察的。夏商周三代的人就是对他人不诋毁不赞誉,所以他们能够行于正道。 对一个人不能随便赞美,也不能随便批评,随便批评会使得自己傲慢无比,而随便赞美则会使得自己过度崇拜或羡慕,另一句也是我最欣赏一句名言: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会以一个人的言语而推举赞扬他的整个人格,君子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人格缺陷,而废弃他的可靠言论。可是如今又有谁不是论事也论人呢?更严重的我们甚至会以人论事,就像我们往往听见一些人总是在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因为我们不能避免这些在背后说坏话的小人,所以我们只能警醒自己,不要以一句言辞就去评判他人之人格,要理性思考,细心观察,切不可错过一个可塑之才,也不可错交一个无耻之友。正如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牛顿说过的那句话: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动,却无法计算出人类内心的疯狂。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而在这最顶尖的七十二人中孔子唯一称赞的却只有一位学生,他叫颜渊。起初孔子是这样评价颜回的: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整天给颜回讲授学问,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孔子曾经也这样评价过颜回: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渊能够做到多个月不违背仁德,可其他学子也不过只能做到几日或两三个月罢了。

一日孔子对弟子子贡说: “女与回也孰愈?”你和颜回比,谁强些? 子贡立马回答到: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我怎么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感叹道: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不如他,我和你都比不上他。
颜渊生活拮据,但却做到了贫而乐道的人生境界。孔子见此感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渊现在在我们现代看来不过是个像个书呆子,现在的人在贫时就谄媚,在富有时就骄傲。孔子在贫富的修养上说过这样两句话: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可见颜渊有如此之功力才被称之为复圣,所以作为一个学生,在学习时代就要像颜渊学习,要有颜渊的精神。

说到之前的金钱观,就不得不提儒商子贡,这一位资质稍差于颜渊的学生,他的命运却与颜渊完全不同,他总是能遇到金钱,能抓住商业的时机,但是有一日这位财神却向孔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也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孔子答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道,富有却崇尚礼节的。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要像诗经上所讲的: ‘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才能成为一个君子,是这样吧!孔子高兴的回道:“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啊!我们可以一同讨论《诗经》了。你能从我教授的诗经中悟出君子自我修炼之道,做到了举一反三。
孔子的一生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也没能在终年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与信念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了下来,留在中国人深远的记忆当中,等着终有一天会实现,如今的小康社会即是在礼记中孔子所创造出的理想社会,而在小康社会之后孔子又提出了大同社会,这便是一个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为在为这个理想奋斗。
然而孔子一生也同样很悲惨,60岁周游列国,被别人称之为丧家之犬。他的行为被看门之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儿子孔鲤先己而亡,唯一可继承学问的颜渊也早自己一步,70时追随至亲的子路,在卫国内乱的混战中被击杀,砍成肉泥。最后孔子晚年就是在这接二连三的悲剧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每月不定期更新,后期视频制作筹备中
欢迎关注b站:_Sagesse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