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作为社会人都不可能“独立”于在这个世间,而我们会有很多“亲密”的往来,有“亲密”的人,他们让我们更喜欢生活的世界,更了解自己,那是不是“亲密”的人之间越“亲密”越好呢?
高中时有两位朋友,好的让身边很多小伙伴都心生羡慕,他们钻一个被窝,吃一碗面,混穿彼此的衣服,无论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和对方分享,甚至同时喜欢一个男孩子,都彼此谦让。别人见到一个,就会问:怎么你自己,她呢?原以为可以这样好一辈子,没想到,高中毕业后,便渐渐失去联系。
毕业后十年多的某一天,街头偶遇,激动的寒暄拥抱之后,说起另一共同的亲近同学做老师的状况,一位感叹亲亲同学的奉献和社会价值,另一位却在讽刺做老师的同学的家境……加上她的各种对老师吐槽。
这种情况或许也发生在我们自己或者身边人的身上,现实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却无法靠近你。当你成为飞鸟,翱翔天空,当我成为游鱼,潜入海底,我们,就成了你和我,横亘着鱼与飞鸟的距离。”
难怪陈奕迅唱:“为何旧知己,到最后变不到老友,来年陌生的,是昨日最亲的某某”。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好朋友为什么逐渐疏远?有一个高赞回答: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瞬间戳中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曾经形影不离,后来却渐行渐远;曾经无话不谈,再见却相对无言;说好同甘共苦,如今却海咸河淡。
时间流逝环境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性格,从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彼此都觉得累了,也曾试着想挽回,却更觉心力憔悴。其实,如果一段感情维持得很累,如果没有相同的三观,为何彼此要强融。拥有一份真情,是一种幸运,但是,感情也是有保质期的。
很多时候,有些东西会在原本亲密无间的两个人之间,悄悄划开一道口子,你的观点我无法认同,我的三观你觉得不爽,走着走着,彼此成了两条路上的人。
经过这一次的相见,这两位“亲密”的同学也认同了彼此之间的差异,即使距离很远不能经常相见,但这也不是他们互相不理睬的原因,可能这段“亲密”可能就此“相忘江湖”。结束一段关系,有时候并非坏事,毕竟,人生大部分的遇见,都指向别离。有结束,才有开始,失去一份真情,再去迎接下一份真情,舒服,才是最重要的。
跟同频朋友交流所感,仅以此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