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到第28章“不要让能力与知识的比例失调”。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面提到“能力与知识比例失调表现在,有的学生不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能力,而他所有新的知识都是教师硬塞的。”“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是因为不能流利、有意识地阅读,也不能边阅读边思考。这是一种最可悲的比例失调。”
作为语文老师,一直强调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都知道这是学语文最基本的要求,然而为什么这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
“流利、有意识地阅读,有感情地朗读或默读,并不只是基本的读写能力,而是在课堂上和独立读书时完善逻辑思维最重要的一个条件。
没有同时听、写和思考的能力(就像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知识也不会得到发展。 ”
感谢遇到这本书。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朗读时,便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观察、思考与引导——着重训练学生同时听、写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单单是任务式地完成这一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标配版”教学目标。也许目前能力有限,还未能熟练运用方法,但我会努力朝这一个方向去努力。
在此摘抄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方法:
“ 培养流利、有意识书写的练习可以按照如下方法进行(在学生阅读很好的情况下):教师给孩子们讲某个自然现象、事件、劳动过程,在讲述中要清晰地区分出一些有逻辑联系的部分,而每个部分中又有重点,还有一些与此相关的细节和详情。在讲解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讲述的顺序记下要点。”
而对于训练学生流利、有意识地阅读,则可以引导他们边朗读边看插图,同时思考故事中没有提到的细节。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的时候没有一瞬间能把目光从书上移开,这就不是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什么都没有理解的学生,实际上就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而这也不能称为有意识的阅读。 ”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把文章里的字朗读出来,而是要教会他们有意识地阅读。
其实,如果学生没有做到有意识地朗读,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并不能完全落实好。如果学生只是把文段读出来而没有思考,又何谈体会,又怎么会真的“有感情”?只有学生在读文章时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有感情地朗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