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专家、作家兼摄影师贾斯汀·瓦伦汀(Justin Valentin)的一段话:
从孩子身上我学会了无条件的爱,当我感到难受的时候,我学会了自我仁慈和更多的付出。当我看着跟我长得很像的女儿时,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她时刻提醒我要善待住在我心底的那个小女孩,爱她,接纳她,就像对待我自己一样。对女儿的爱让我想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我也试着努力爱自己、接纳自己。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更疼爱我的女儿……
也许从这个方面考虑会更有意义:来找我做心理咨询的病人大多是药物成瘾的母亲,她们爱自己的孩子胜过爱自己,她们毁掉了自己的生活,憎恨自己,甚至时常伤害自己的身体。她们说着憎恨自己,但是却很爱自己的孩子。她们相信自己的孩子非常可爱,却觉得自己很可憎。从表面上看,有些母亲确实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爱孩子是否意味着可以无意中伤害他们,就像伤害自己一样?这个问题与二手烟很相似。一开始,我们认为吸烟没有多大的危险性,顶多只会伤害自己,但是我们渐渐发现,多年以后,二手烟也是非常致命的杀手。
蕾娜·柯布(Renae Cobb)在白天是一名正在培训中的心理治疗师,晚上她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作者,偶尔客串博客撰稿人。她这样写道: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所爱的人激发了我们可以到达的爱的高度,以及前所未有的仁慈心。
但是为了实现那个高度,我们不得不挖掘更深层次的自我:光明/阴暗、善/恶、热爱/破坏,挖掘自我是为了更好地去爱别人。
所以我并不确定是非此即彼,还是两者兼顾。我们深深地爱上某人,仿佛胜过爱自己,这份强烈的爱驱使我们去挖掘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会自我仁慈。
爱自己和接纳自己是勇气的最后落脚点。在一个提倡“把自己放到最后一位”的社会里,自爱和自我接纳无疑是具有颠覆意义的概念。
如果想参与这场颠覆,我们必须剖析爱和归属感;必须了解什么时候、为什么我们拼命想获得价值感却总是三缄其口;还必须弄清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拥有爱和归属感。每一段旅途都会遇到阻碍,全心投入生活的旅途也不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