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了,我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

作者: 未来春藤家长俱乐部 | 来源:发表于2018-12-16 11:35 被阅读7次

01

周三下班后,依然如往日一样,风风火火赶往北辰中心,参加混沌大学的线下活动,这次主题是 ”10分钟读懂一本书“。

标题给人的感觉很标题党,其实讲述的内容是:

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可能看专栏,与人交流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有些技能书,适合带着问题,快速寻找答案,效率更高。但一些经典名著,有深度内涵的书,显然不适合这么读。

本以为到这活动就结束了,后来发现活动只进行了一半。这时主持人打出一个标题:

如何活的更幸福?

其实,每个人读书,无论出于功利还是娱乐,都是希望给自己带来精神享受或者物质财富,都是想获得幸福。

所以主持人建议大家从幸福这个角度,再去审视自己选择的书,会发现比之前的观点:带着问题去选书,又高出了一个维度。

02

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你读的不是书,是焦虑。

别人一年读一百本书,你连一本都没读完。当大家都在宣扬读书有益成长的时候,你却一本书都没有读完,你会不会感到不安,甚至焦虑呢?

其实,很多焦虑都是源自你和身边人的差距,让你感到焦虑。

为了一探究竟,我们不妨读一读《身份的焦虑》这本书。

身份焦虑指的是,人们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而担忧,对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担忧。我们对于身份的渴望,从心理学上讲,是源于“被爱”的心理。

德波顿分析说,我们的人生以两种爱为贯穿的主轴,第一种是对两性之爱的追求,,比如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种叫做对世人之爱的追求,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被爱的心理”。我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欣赏、肯定。获得他人的爱,本质上就是让我们感到自己被关注。

你还是学生的时候,学校成绩就代表了一切。但是从象牙塔毕业以后,社会上又换了一套规则,就是以财富的多少为指标。

现实中,取得财富的毕竟是少数。我们大多数人的烦恼,并不是想成为中国富豪、大老板。那到底是为啥焦虑呢?我们焦虑的是,为什么和我们一样平凡的同学,却可以开着宝马奔驰,比我们成功呢?

现代社会,习惯了把财富和身份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得到的关注和赞美,跟身份地位是呈现正相关性的。所以,基于“对爱的渴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害怕失败而被别人看作“没用的人”。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只有拥有了高一个层次的身份,内心才会有安全感。

这个问题该如何破解呢?不妨看看书中怎么说。

03

理性的遁世哲学态度,像哲人那样不把自信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过路人看到苏格拉底在市场上遭人侮辱,便问他:“难道你不在乎别人侮辱您吗”,苏格拉底回答说:“我为什么在乎呢,难道你认为有头驴子踢了我以后,我会恨他吗”。

虽然作为普通人很难不去在意,周围人对我们的评价和态度。同时这些评价体系又不一定那么客观,比如以瘦为美。再比如流量至上:不在乎你是否有能力,而在乎你是否有足够的粉丝。

但我们至少在内心深处拥有对自我的肯定,从而减轻他人的态度给我们带来的伤害。

04

向死而生的宗教态度,通过思考死亡的话题,采用生命倒计时的方法,使我们减少追求世俗的成分。

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伊凡·伊里奇的死》的故事。

《伊凡·伊里奇的死》是托尔斯泰写的一个小说,主人公伊凡长期以来,与妻子毫无感情可言,也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也没有任何朋友,他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在事业上能对他有所提拔的人,这些人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对他来说是无比的诱惑。伊凡·伊里是一个以全副身心来关注身份的人,他是一名高等法院的大法官,他喜欢这个职业,主要是因为这个职位,能够给他带来足够的尊敬。

然而,在伊凡·伊里奇45周岁的时候患上怪病。随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了,已经没有办法上班了,对身边的一切失去了兴趣。慢慢地,他身边的人开始觉得他快要死了。

但伊凡身边的人,既不伤心,也不难过。伊凡的很多同事而言,有的同事想着,伊凡去世后,他就可以晋升当法官了。有的同事,想着伊凡死了,他的小舅子就能调来法院了。而伊凡的妻子,她只关心政府给的抚恤金有多少。伊凡的女儿是一位交际花,她所担心的是,父亲的葬礼会影响待她的婚礼安排。

对于伊凡自己而言,现在的生命只剩下几周的时间了。他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在世上的大好光阴,表面上春风得意,但是内心里却是无聊苍白。他回首往事,这才发现他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服务于同一个目的:想使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显得更重要,为了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他牺牲了自己所有的兴趣,和对其他事物的感受。

伊凡的悲剧是什么呢?是他白活了一辈子。更加难以释怀的是,临终前他意识到,他周围的人,仅仅是喜欢他的身份,而不是喜欢他真正的、脆弱的自己。

他是一个法官、是一位有钱的父亲、是一位有威信的一家之主,而当这些身份消失后,在痛苦和恐惧中,没有任何人能够来爱他,像对待生病的小孩一样来安慰他,或者亲吻他,他孤零零地走了。

《伊凡·伊里奇的死》的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当我们遇到身份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死亡的问题,采用时间倒计时的方式来“向死而生”,减少一些世俗的欲望。

我的一个困惑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采取向死而生的思考方式呢?因为一个人很难相信他没有经历的事情。毕竟,体验才是最高权威。

但每个人可以尝试的是,多与经历过重大挫折的人交谈沟通,慢慢的你会体会到一些生死给人带来的思考。

慢慢的,你就能体会到向死而生的生活态度。

05

波西米亚式的心灵态度。

19世纪初,有一群特立独行的人在西欧和美国开始引人注目。他们衣着朴素,生活在比较便宜的城区里,喜欢博览群书,穿着打扮前卫,喜欢投身于艺术和情感,不太重视商业和物质上的收益。这些人其实就是“波西米亚人”。

对波西米亚人来说,他们认为人生在世,最重要的绝对不是,积累财富和提升身份,而是作为个体,去更好的感知和认识世界。

波西米亚认为,我们在与主流文化资产阶级相抗争时,能时刻维持信心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了当时的群体小环境,依赖了我们所交往的人的种类,依赖了我们所阅读的书,和我们所听的的话是什么。

要改变大众的认知是很困难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所接触的小环境,就像书中所提及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态度”,尽量避免接触势力的人群,只跟同等价值观的人群相处。

06

这个世界很浮躁,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幸福而去奋斗,却在奋斗中忘了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幸福。

找到那个初心,多尝试和体验那些能让自己幸福的方法,这才是生活之根本。

备注: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相关文章

  • 不要忘了,我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

    01 周三下班后,依然如往日一样,风风火火赶往北辰中心,参加混沌大学的线下活动,这次主题是 ”10分钟读懂一本书“...

  • 2021-07-15

    我活这一世 是为了追求幸福 而不是痛苦。

  • 《幸福的方法》练习-四种人生模式之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型是指放弃追求幸福,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是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是为了现在而活...

  • 参加李菲院长的心理学培训之《被讨厌的勇气》复盘

    新知 1、别人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我们也不是为了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做好自己就好。 2、不可以批评也不要表...

  • 《斜杠青年》读书笔记2

    书中所说我们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追求理想生活。最理想的生活是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而活。其实,我们羡慕斜杠青年...

  • 『当』下。

    师曰: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落地生活、 不要因为学习而忘了生活本身;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修身正己、 不要因为学习而忘了修...

  • 身在福中要知福(128)

    人生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有些人想要赚很多钱,住很大的房子,其实本质上也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是追逐的过程让他们忘了本...

  • 随笔

    我们应是为了梦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 别让工作占据你的时间!三招避免被工作主导人生

    你是个工作狂吗?我们汲汲营营的追求事业,忙到最后却忘了到底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还是为了工作而活?当然,想要在事业上有...

  • 生活是自己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活的,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活的,是为了快乐幸福而活的;而不是为了追求什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忘了,我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it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