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缠着我,怎样就不让我消停一下有个好心情呢,谁能帮帮我?
我们先看下面几个心理现象。
一、上司刚才看见我没理,他一定是对我有意见...
二、我和老板的交流沟通少,老板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即使知道也是因为我不怎么样…
三、今天的会议上发言言辞激烈,这次我肯定惨了…
当遇到一件压力性的事或身处于一个压力性的情境时,您是否会不由自主地萌生这般负面的评价和判断?这些负面的评价和判断,是否不加思索就自动产生的?自己难以控制的?且大量存在的?(自动化思维)
美国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贝克(Aaron T.Back,1921)被公认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创始人,认为人们紊乱负性的自动化思维是导致其抑郁的主要原因,如过分关注失败,并把部分的失败视为完全的失败的不合理认知和评价。
认知行为治疗(CBT)认为,人的负面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核心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贝克早期通过对大量抑郁症患者的自动化思维的调查发现,有少数两类不合理的核心信念:
无能类:我是不胜任的
不可爱类:我是不受欢迎的
其主要特征为:
全或无:以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问题,如果我表现不完美,那么我就一无是处
个人化:认为事实上与自己无关的负性事件都是以自我为起因(例如,前文提到的老板不喜欢我)
“应该”性陈述:我认为我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XXX,那么别人也“应该“或”不应该“做XXX,如果别人没做到你的“应该”,你就会感到生气受挫和怨恨
灾难化和缩小:过分放大事件的负面,而缩小自身的能力,否决自我
头脑滤除:若你挑一个负性事件详细描述,以至于令你的视野黑暗化,狭窄,就像一滴墨水污染了一大烧杯的水
以偏概全:将一个偶然的负性事件概括为永无止境的模式(例如,“倒霉的人总是我”)
否定正面思维:因为某种原因坚持认为自己正性的经验没有价值,通过反驳你每天的正面思维来维持自己的负性信念(例如,“但 是……”)
主观推断:
揣测:武断地认为别人对你的反应是消极的,且不厌其烦地去验证。
算命先生的错误( The Fortune- Teller Error )预测到所有的事情都会 变糟糕,并确定自己的预言已成既 定事实(自我应验的预言)
情感推理:
假定自己的负性情结反映了事情的真相:“我能感受到, 因此这一定是真的
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是以偏概全的一种极端形式。通常会通过给自己贴一个消极标签的形式来代替描述自己的错误,例如“我是一个失败者”。当其他人的行为以错误的方式惹怒了你,你也会给他们贴一个负性标签。
而错贴标签是指带着有色眼镜和感情色彩去看待一件事情。

以生活实例
学习篇:
我虽然成绩很好,但是没人跟我谈恋爱,所以我是不受欢迎的。(否定正面思维)
我觉得如果我成绩没有考到满分,我就是没有价值的。(全或无思维)
恋爱篇:
我那么爱ta,ta也必须那么爱我。(“应该”性陈述)
情侣吵架ing,其中一方怨道这次出错都是你的问题!就跟之前那次一样,全赖你!(头脑滤除)
生活篇:
我今天早上起晚了导致上课迟到了,那我以后早八一定也还会迟到。(以偏概全)
考前我心里一直想着“我会紧张到睡不着”,结果我就真的睡不着了..(主观推断)
工作篇:
今天演讲说错了个字,我觉得我是个失败者(贴标签)
老板看见我了,但没跟我打招呼,我一定是做错事了(个人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