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清明是逝者的节日,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事实而已)
清明已至,扫墓大军纷纷出行,不少人从外地赶回家家乡,看望已故的尊长族亲,这大概就是一直以来的清明模样。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各种热闹的节日,花样繁多的节日美食,可唯独清明节不一样,中国人对死自字更忌讳的很。
(学校每至清明,也只会写所谓的感想)
回归到日复一日的普通日子,看着各种新闻播报,不是这里发生车祸全部遇难,就是某地路人被跳楼自杀者砸死,要么就是突发急病不治身亡,还有花样百出的猝死,人,看似强大,实际上也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有人说,你一个96年的小娃娃现在谈死亡这个话题是不是太早了点?!事实是,什么时候谈论死亡这个话题都不早,有些人刚出生就没有了生命体征,真的是直接“出生”就“入死”了,生命与死亡这个话题,是很多人不愿意去思考与面对的话题,是不愿意承认与直视的话题,但是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迟早都会死,或早或晚。
时至今日,清明节不应该只是缅怀先烈的日子,不应该只是探望已故先人的日子,清明节更应该是活着的人的节日,一个感悟生命,认识死亡的日子!只有明白生命的不可预期,死亡的突如其来,才会珍惜当下活着的时光,即便是死亡来临,无论是死者还是活着的人,都能够淡然接受,淡然不是无情,而是必须要面对与接受事实的态度和能力。
更何况,我们还有一批独生子女,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旦有一个独生子女英年早逝,就意味着有一对中老年夫妻的后半生膝下无子,孤苦无依!有能力的老两口相互扶持日子也就那么过了,没有能力的,丧子悲痛老无所依,想不开的现实中也是有的,暂且不论余生生活的能力,只说白发人送黑发人,试问?有几个白发人受得了这样的打击!家里的宠物猫狗死了还要伤心许久呢,更别说一个人!可难道有人离开了,我们就不活了吗,就陷在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了吗?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我们始终缺少了一堂课,即死亡教育!
为什么突然写死亡这个话题,因为我的母亲不止一次跟我说过,我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这句话真的太可怕了。对于独生子女的我而言,这句话意味着,我无论如何都不能死,即便是在我抑郁时期最想死的那几个月里,我也要挣扎着,直至面目狰狞,可我还是想死。最后不想死了是因为我受抑郁的影响,导致旧病复发,呼吸肌总是处于一个麻痹的状态,而且,严重状况是属于突发型,毫无预兆。甚至有一次在睡梦中因呼吸困难憋醒了自己,还有几次因不能呼吸,差点憋死自己。发病的时候只能自己调节,不敢说话,不敢动,只有手指敢小心翼翼的动一动,因为只要身体一动就会很痛,呼吸更困难痛苦,况且本身就已经获取不到多少氧气了,甚至许久许久都无法喘气,身体渐渐变凉,肢体麻木僵硬,就连脸部都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丝丝麻麻的感觉。如果发生在意识清醒的时刻还算幸运,至少可以自救,如果在睡梦中,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再醒过来。从那以后,时常会跟我的母亲提及关于死亡的话题,但是并没有告诉她我的情况,只是一点一点的渗透死亡,让她接受可能会发生的现实,让她过自己的生活,送了她一台电钢琴,希望她能够将重心从我的身上转移,即便有一天我真的离开了,她也能够有面对事实的能力,好好的继续生活,突如其来的意外,不是我能掌控的,我只能在有生之年尽心安排。
死亡这个话题,真的很重要,我们学习正视死亡,不是为了让我们在死亡面前表现的淡漠,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在死掉的那一刻,足够淡然,为了活着的人,能够好好的继续活下去。活着的人,一定有我们深爱的人,既然爱,就一定不愿意我们爱的人伤心难过,此为真爱!对吧?
生命,很珍贵,要对得起自己活一回!只有人生得意,才有死而无憾,对自己的人生若有太多不满,那必然抱憾而终。当然,与死亡亲近的次数多了,会麻木也会恐惧,总之,生死看淡,几乎没有任何的感想。
然而,死亡常常喜欢突如其来,让人措手不及,只有真正的认识死亡,才会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平均年龄只是一个数据,不代表你不会给平均年龄拖后腿,醒醒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