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一文分为四个部分:问题的提出、资本下乡的生成机制、资本下乡与“三农”发展、结论与讨论。这篇文章先剖出一系列问题,然后第二、三部分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提出一些建议。这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来写的。
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资本下乡的生成机制
(一)政策推力
(二)农村拉力
(三)内生动力
三、资本下乡与“三农”发展
(一)阶层再造
(二)农业质变
(三)村庄虚化
(四)“内卷化”瓶颈
四、结论与讨论
心得:
一、问题的提出
作者交待了资本下乡政策的渊源,并列举了学术界对资本下乡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已有研究都是侧重微观层面,作者想从宏观理论层面来讨论一些问题:资本下乡的生成机制是怎样的,它的运作逻辑与政策文本表达是否存在偏差,它在农村经社会结构变迁中有着怎样的影响机制,它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么?
二、资本下乡的生成机制(资本下乡的原因)
推拉理论:它是重要的人口流动理论,它认为流入地的有利于改善移民生活条件的因素是一种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于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是由于这种前拉后腿作用决定的。这篇文章在借鉴这一理论的基础上,认为资本下乡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工商资本的理性选择,资本下乡的生成有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力、村庄层面的农村拉力和工商资本的内生动力。
1.政策推力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利益动机和行为逻辑,所以两种政策推力的实践表现表达并不相同,这构成资本下乡的体制环境。
中央政府是公利型政策推力。面对农村的严峻形势,中央鼓励并积极推动资本下乡,党中央看到部分资本的真实意图时,对资本下乡采取约束和规制策略。从中央政策表达来看,中央政府是着眼于社会整体的良性运转来推动资本下乡的。
地方政府是私利型政策推力。财政分配项目化和行政结构条状化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为解决困境,引发政治锦标赛,此外地方政府还出于强烈的政治升迁目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获得更高政绩便大力支持资本下乡,提供政策支持、配套建设、利用权威为资本提供支持。上下级政府间还会形成利益共谋关系,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定在地方政府的实践表达中出现偏差,私利型政策推力生成。
2.农村拉力。村庄生产要素的结构性匮乏和村庄组织力、行动力式微,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庄状况,农村发出强大的拉力吸引资本下乡。
3.内生动力。农业成为新的资本集聚池、利润集散地,基于城市资本的过剩格局和投资农业的策略优势,工商资本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