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这段文字是一个朋友发表的说说
下午和老公去市内办事顺便接孩子,孩子们刚刚开始复训,回到家已经8点了,之前会焦虑要回家再做饭,孩子还要学习,快考试了等等,现在经过调整会想着要去面对,去解决问题,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就会更加有力量,更涵容,当孩子捕捉到大人传递给他的这种信息时就会增加他的自律性和内动力,结果就是:回家后主动对我说:让我做饭他先学习,感觉这才是12岁运动青年该有的状态,态度对了,一切就顺了!我们正在悄悄的成长着,变化着!感恩感动
看到这段文字的瞬间,就为朋友能直面焦虑而开心,征求过朋友意见,转发了这段文字。
那么什么是焦虑呢?
焦虑是指向未来的恐惧,焦虑也是一种恐惧,指向了未来。
每当我们做事情没有底的时候,觉得不在自己把控范围之内的时候,甚至没有任何思路,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时候,这样的状态就体现的很明显,就极度焦虑、心慌。
人焦虑起来,做事的效率也不会高,越焦虑,越不愿意做事情,越来越拖延。
看到朋友的验证,只要塌塌实实落实下来去做事的时候,焦虑会有所缓解。刚做的时候,多少还会有焦虑症,但坚持下去,焦虑的情况就慢慢缓解下来。
朋友在说说里还提到“态度对了,一切就顺了”,没错,就如李老师所讲“态度决定一切”!
那么在心理学上什么是态度?态度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态度: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迈尔斯指出态度涉及三个维度:情感、行为意向和认知——即态度的ABC理论。
A情感成分 :情感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蔑视,同情——冷漠,喜欢——厌恶等。
B行为成分:意向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也就是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做出何种反映。
C认知成分:认知因素就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相信、怀疑以及赞成或反对等。
例:认知C举例——我认为李克富老师的课很好,情绪A举例——我喜欢上李老师的课,行为B举例——我会把李老师的课推荐给朋友。
三个成分互相影响,而情感成分是在认知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情绪体验,ta是态度的核心。
为这位积极阳光充满智慧的妈妈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