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适合给你的朋友,为了分享读书的喜悦;有些书适合给你的同事,为了建立理念的共识;有些书适合给你的老板,为了播下伟大的种子。而本书适用于以上三种情况”。 “本书适用于以上三种情况”未免有些绝对,但是,如果你的朋友、同事、老板做的是IT沾边的工作,那她就真的当之无愧。
这本书读完我大概用了不到10小时(我觉着比这个更少),但又花了几个小时看书末尾总结的精粹部分。这本书让我印象深的有以下内容:
1、约束理论
“在瓶颈之外的任何地方做出的改进都是假象。难以置信,但千真万确!在瓶颈之后做的任何改进都是徒劳的,因为只能干等着瓶颈把工作传送过来。而在瓶颈之前做的任何改进则只会导致瓶颈处堆积更多的库存。”
这个瓶颈当然就是约束点。在项目进度管理领域有一个所有项目管理者耳熟能详的工具——“关键链法”,我是从孙百灵老师的PMP课程上第一次深度学习这个概念,并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会有意识的去寻找这样的一条关键链。但是得承认,我没能做到去寻找这条关键链上的“约束点”,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由此想到,我们一直奔波在路上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停下来思考下自己的约束点在哪里?不管我们在努力的做着什么,我们都是想要达成自己的某些想法,在我们行动之前,脑子里已经有了自己想要的行为之果,我们很难完全达成脑子想要的画面,但完全与预期背道而驰或者叫彻底失败也极少出现,我们不是天生的赌徒,我们都是带着生活中逐渐磨炼的属于自己的“自然力”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想我们完全可以去寻找自己当前路上的约束点,这些约束点可能是某项挤能、某个不好的习惯、某个人……总之, 去思考它,管理它,不断提升自己的约束点,坚持下来,必然能做好更多的事,随之我们想要做的事也会不断的进阶。 我会先在工作中去用这个方法,不断的去解决我的约束点,同样,在以后做具体的项目,我想我会更多的去对“约束点”进行管理。
2、四种工作类型(IT从事者)
书里的大师埃瑞克告诉比尔:“IT从事着四种类型的工作,等你弄清楚是哪四类的时候,你才能真的开始控制工作。……” 原话不是这样,但书里有很大的篇幅是埃瑞克给出提示后,比尔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着,最后当然是找到了:(1)业务项目 (2)IT内部项目 (3)变更 (4)计划之外工作或救火工作。 从事IT的朋友应该能很快理解这四类工作,而我正在尝试的是把我在WH公司目前的工作进行这样的划分,我要尝试用书中的理念来对这四类工作进行管理。
3、三步工作法
《凤凰项目》的作者们认为所有开发运维模式都来自“三步工作法”,它旨在阐明指导开发运维的流程与实践的价值观念与理念。我且摘抄主要部分如下:
第一工作法是关于从开发到IT运维再到客户的整个自左向右的工作流。为了使流量最大化,我们需要小的批量规模和工作间隔,绝不让缺陷流向下游工作中心,并且不断为了整体目标进行优化。
第二工作法是关于价值流各阶段自右向左的快速持续反馈流,放大其效益以确保问题再次发生,或者更快地发现和修复问题。这样我们就能在所需之处获取或嵌入知识,从源头上保证质量。
第三工作法是关于创造公司文化,该文化可带动两种风气的形成:不断尝试,这需要承担风险并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理解重复和练习是熟练掌握的前提。
4、一种“等待时间”的计算公式
等待时间取决于资源使用率。“等待时间”是“忙碌时间百分比”除以“空闲时间百分比”:即一个资源的忙碌时间是50%,那么它的空闲时间也是50%。等待时间就是50%除以50%,也就是一个时间单位;如果一个资源90%的时间是忙碌的,等待时间就是“90%除以10%”,也就是9个时间单位。可以看到,当资源90%的时间是忙碌的时候,任务排队等候的时间将是资源有50%空闲时的9倍。
这个计算公式我没能完全理解,我应该会在以后的团队工作中逐渐去思考这个公式背后的理念。书的作者提出这个是因为在EM526约束管理课程上看到了“资源忙碌百分比”的图,至于这个图的确切来历,书的作者们也不知道。
5、最后的惊喜
“罗瑟先生认为,如果一个系统没有改进,那么结果并非原地踏步,而是由于熵的存在,组织绩效会降低。”
这是我第二次读到“组织熵”的概念,第一次是读是在《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那时候才知道任总阐述过“华为之熵”。第一次读的时候不懂,而且百思不得解任总如何把企业管理和物理概念“熵”联系起来,我反复读了“华为之熵”的解释,这一次又遇到了,读的时候精神力抖动了一下,并记下了上面的这句话。我没有办法讲清楚这种内心的喜悦,我想这是“读书”给我的馈赠。
结语:
“我现在的愿望是,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不要惧怕冲突,不怕说出真相,不怕说出真实的想法。当然,完全做到这些是痴心妄想,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目标。”
冷不丁又摘抄一段,略滑稽的是我还不知道这个“愿望”是三个作者中的哪一个的,大概我目前读书也是不求甚解。我也有自己的真心话想说,读完书,写自己的想法,并在简书里公开分享,这是上周做的决定。我不知道自己会坚持多久,我这样做有三个目的:逼着自己养成读书笔记的习惯,记录自己读过的书,也为研究生论文做准备,也意在提升自己的项目管理思维;把自己读过的书和自己的生活、工作进行联系,去悟自己的“道”;分享,把我的一些想法分享出去,无论贵贱、无论多寡,出自本心就好。
说到分享,我想到了我这种“借花献佛”式分享的诸多坏处:暴露我的粗鄙、浅薄、狭隘,比如“企业熵”的概念可能在很多的精英那里是常识,可我如获至宝,还有很多可以举例的,这个坏处还好,这方面我脸皮还算厚,厚如城墙,不怕;写读书笔记固然是练习写作的最佳途径,可很容易被作者的故事给框架了,这是这段时间的感受,还好,我在努力提醒自己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前两项的坏处都是对自己的,能受就好,最后一害是对当真阅读我文字的朋友,因为我没法避免“断章取义”的问题,所以,如果书友对书有兴趣,能读原著最好,如果原著也恰好给书友某些启发,那我就是不害反善了。
在书的最后,作者推荐好些书,我记下了三本:《个人看板:了解工作/驾驭生活》 《持续交付:发布可靠软件的系统方法》 《目标:一种持续改进的流程》,后面我可能会写到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