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陆今年七十多了,一个人住。
房子不大,但也总比原来的土坯房好。这房子还是他那个有钱的弟弟帮忙盖好的。他的弟弟今年也六十多了,在村上,是一位有威望的人,也有钱,儿女事业有成,也没有什么可劳心费神的。
而老陆完全不同,他年轻时可受了不少苦。那时候的人生活条件都不太好,他又不是一个能行人,整天干啥事也是蔫了吧唧的,大事做不了,小事还勉强。还偏偏有两儿一女,再加上弟弟,老伴儿也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一家人的日子很难熬,温饱也是个问题。
无奈之下也只好将小儿子送人了,之后弟弟也自谋生路了。虽说这样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他这样一个人,干活人家也不太愿意要,去了也是很不好的待遇。好在也总算是把孩子都养大了。
这一年,一个远房亲戚造访,说是自己没多少时间了,膝下也无儿无女,希望把大儿子过继过去,然后继承一套房产。看看自己几乎转不开身的土坯房,想必这样下去儿子连媳妇也娶不上,也就同意了。几年后女儿也嫁出去了,只剩老两口住在这里。
转眼间,几个孩子也都成家了,但是来看二老的时候不多,过年过节来了也是放下东西就走,儿女们也忙,老陆明白自己啥忙也帮不上。俩人也挣不到大钱,也只能靠政府救济和零活攒点小钱。相比之下,弟弟的日子越过越好,经济也很宽裕。这不,说给这两口子重新盖间房。但是房子还是人家的,到时候连房带地契都得给弟弟。

可这弟媳也并非省油的灯,虽然是亲哥,但也绝不愿意丈夫给老陆两口子任何好处。一次,老陆不小心摔了,当时就起不来了,这救护车一时半会儿过不来,老陆疼的受不了。弟弟说用他的小轿车送医院,这弟媳可不得了了,坐在车前就是个不同意。
02
很多年过去了,儿女们生活也好了,家里装修的都很好,各种家电一应俱全,私家车什么的也有了。大儿子一家三口过着,二儿子一家三口,小女儿一家三口过的都挺好。按理说这两口子也到了该享福的时候,可偏偏可能由于前面哪些原因,最终孩子们都没在自己跟前成家,所以也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赡养这二老。所以这二老的日子还跟以前差不多。
不久前,老陆的老伴儿不幸又得了尿毒症,住进了医院。儿女们还跟以前一样,拿点东西来看看就走,呆不到半小时,更别提有哪一个愿意留下来照看几天。老陆大字儿不识一个,拿药买东西都极不方便,却也无可奈何。老伴儿的病越来越重了,不久就病逝了。剩下老陆一个人在这个房子里,儿女们谁也没有因为只剩父亲一个人了而多来看望父亲几次,更没有人愿意接老陆去他们家住两天。
老陆后院种了些蔬菜,再加上政府一年的救济粮,还有之前跟老伴儿攒下的快一万元,也还可以过活。后院那棵核桃树越长越粗了,每年打下的核桃,老陆把它们去皮晒干,装成几大包,给儿女,弟弟各送一份。一个人闲得慌,没个说话的人就更闷得慌了。老陆就时常出门转转,可是有时候也不知道去哪儿。但平时他也从不敢去儿女们那。每逢哪里有庙会或集市的时候,老陆总是特别高兴,每天都去,总是过着冷清生活让他特别向往热闹,向往这种喧闹声。

03
人老了总是多灾多病的,老路年龄也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年刚过完,眼看着到了元宵佳节了,老陆又住进了医院。儿女们跟以前一样,匆匆来看一眼就走,没有一个人提在这儿照顾老陆的事儿。临走时只说,爸,有啥事你就打电话啊。老陆说,就是打打吊瓶儿,没啥事,你们忙,不用管我。
老陆每天打针完就一点多了,隔壁床的小伙儿人好,总说, “叔,我下去买饭了给您捎一份”。 "不用不用,叔马上打完针了,自己去一吃就行了,打着针也不方便吃。"
"叔,我给我妈熬了点汤,您也尝尝。“ “不用不用,我这吃的挺好。”
正月十四这天,小伙儿说,“叔,我妈说好的也差不多了,想回去吃个团圆饭,我们就先走了。” “好了就好哇,回去修养着更好,回家心情好啊。”
现在连病房也只剩下老陆一个人了,想了许久,拨通了女儿的电话, “月月呀,你看今天能不能把爸接回去啊?” “哎呀,爸,你都没好利索着急回来干啥呀!” “不是不是,就回这一天,明天再过来,爸就想回去看看。” “爸,你咋越老越跟个小孩一样不让人省心呢,这来来回回的多麻啊,您就安心住着吧!”
老陆躺在病床上,听着外面的鞭炮声,看着黑夜中绽放着烟花,还有空中那一轮圆圆的明月发出清冷的光辉,不觉间老泪纵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