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减肥很热衷于说去水肿,去湿,把减肥的重任都放在祛湿上实在是有些太重了。
湿
在中医上说湿邪有两种。
一种是自然界中的水湿,比如夏季的长夏,天气炎热,水气上腾,湿气就比较重,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所以长夏的时候湿病比较多。另外居住的地方潮湿,淋雨多也都会导致湿病。但是这些都是外湿病。
另一种是脾虚生湿,这是内湿病。
脾有运化水谷的功能,脾吸收、输送分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所以脾的运化水液也被称运化水湿。
脾的功能强健,就能使全身各组织器官得到水液的充分滋养,又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留。
相反,如果脾运化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就会停滞在体内,就会产生湿、痰等。
《皇帝内经 素问》中就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两种虽然成因不一样,但经常相互影响。
湿邪进入体内,影响脾的运化导致了湿气从内生出。脾虚运化水湿无力,又会继续生湿,容易让外湿停留体内。
祛湿首先,先减少外在的湿气。
江南地区,一年四季雨水多,从梅雨季开始到整个夏天,几乎空气中都是湿漉漉的,这时家里的空调就是常开的,并且开的都是除湿功能。
而身体祛湿最关键是要健脾。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了,气血旺盛,面色也会红润。饮食上推荐的食物,茯苓 薏米 赤小豆 白扁豆 白术等。
痰
痰,我们的经常咳嗽吐出的痰是狭义的,在中医上,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体内的津液积聚了,停留了,不能正常的运行了,都叫痰。
形成原因:
一,脾虚不运化,使水湿停留了,凝聚成痰。
二:过多食用肥厚油腻的食物,胃中浊气太多,酿湿生热为痰。
三:经常反复生病,使肺气被伤了,不能正常的使水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成为痰。痰储藏在肺,堆积成多又使肺的气道拥堵,造成咳嗽痰多。
痰的形成和脾 肺有关。
“炼液为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痰一开始是液态的,是停滞的水液,但是淤滞在一个地方久了,就成了有形的物质。
比如身上长了一个肉疙瘩,西医叫脂肪瘤,中医叫痰核。痰核的治疗难度很大,痰核就像油漆,粘在那里,只能一点点的去磨掉,一点点的抠掉。
因此体内湿气及痰液过重即为中医上所说的“痰湿体质”。
饮食
我们中国人的脾胃天生就是用来受纳运化五谷杂粮等天然食物的。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饮食越来肥腻,经常食用后,脾胃就受不了,消极怠工,吃喝进来的食物只能被消化一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就成了痰湿。
青少年的痰湿体质往往是小时候冰冻寒凉的食物吃太多了,伤了脾胃,促使或者加重了阳虚 气虚 痰湿 淤血体质的偏向。
另外经常生气、情志不舒畅,不吃早餐,熬夜都是肝胆不喜欢的,肝胆生病了,也会伤及到脾,这就是中医上常说的“知肝传脾”“肝木克脾土”。
脾伤会生痰湿。经常熬夜的人,影响了肝胆进而影响了脾。
而中青年女性最常见的是不开心了,就暴饮暴食,越吃越胖,越胖就越不想动,运动少了,脾又少了健运,“脾为生痰之源”,慢慢的就有了痰湿。
所以我们也不要忘记养好肝。
症状
◆痰湿体质的人多数容易发胖,而且不喜欢喝水,小便经常浑浊,起泡沫。
◆痰湿体质的人舌体胖大,舌苔偏厚。
◆痰湿体质的人经常会胸闷、头昏脑胀、头重、嗜睡、身体沉重,惰性比较大,就像我们常说的好吃懒做。
◆典型的痰湿体质,早晨起床总有痰堵在喉咙,是因为中气不足,脾虚不健运,造成的水湿停留,凝聚成痰。
◆女性还会有经期推迟,经量少,闭经,容易发胖,皮肤经常油腻粗糙,易生痤疮等。
◆痰湿严重的人会更容易肥胖,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脂肪肝等,可以说痰湿体质是和饮食有非常大的关系,日常的饮食调理很重要。
调理
痰湿的药物调养,重在调补脾 肺 肾。
药物必须要在医生的辨证指导下,对症服用,如而二陈汤,香砂六君子汤,金匮肾气丸等。
痰湿的饮食应以清淡的为主。
每餐不能吃太饱,七分饱就好。酒类不适合多喝。
也不太适合吃很多水果,少吃些酸的,寒凉的,腻滞的和生涩的食物。
痰湿体质食疗适合多吃些粗娘,太多的细粮会加重体内的痰湿,常见的粗粮如:玉米 小米 大麦等。
另外多吃一些偏燥温的食物如 荸荠 紫菜 白果 白扁豆 冬瓜 薏米 蚕豆。
痰湿体质的人不适合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要多晒太阳。
阳光能够散湿气。湿气重的也可以多泡热水澡。
坚持运动锻炼也能帮助调理。
脱发常见是肝肾不足的人,需要多吃补益肝血的黑色食物和坚果类食物。
但是还有类脱发是因为痰湿造成的。
痰湿体质的脱发不是枯黄干枯的,是因为体内的痰湿太重,血淤血热,熏蒸发根,头发 头皮就会出现了油腻瘙痒,进一步造成了脱发。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是滋养元气的源泉,脾胃受伤了,则会百病生,饮食调养,更多的是调养脾胃,脾胃调理又是在一日三餐的饮食中慢慢滋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