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阅读的心理学书籍突然让被害妄想症的自己毛骨悚然。
其中有一篇的大体解释了一个挺神奇的前景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将收益或损失分别视为背离现实的收益或代价,而背离现实的程度和方向取决于人类的思维如何将期望值转化为主观印象。
例如你年入百万(毕竟网上人均年入百万就以这个举例子)一年多赚一万并不会让你多兴奋(多赚一分都会兴奋无比的我并不能理解)。但是如果你年入十万,那一年多一万就会让你比较满意。损失同理(当然这也是我不理解的地方,毕竟我也是那种丢一分钱都会心痛万分的人。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感觉自己又丢钱了)
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人们的选择会根据是否预期到潜在的损失和收益而发生变化。当潜在的收益招手时我们会倾向于规避风险;当潜在的损失迫近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冒险。
根据这一理论后续又推论出,获得框架和损失框架。
人们在面临增益性问题时用获得框架会更容易接受,在面临损失性问题时用损失框架会更容易重视。
通过了作者很多的实验发现
如果一项产品是增益性产品(对人体健康等方面有帮助和提高的效果),用获得框架来宣传会效果更好。
如果一项产品是防止损失的(治疗疾病等)就用损失框架来宣传这样人们会更加重视。
实验表明操纵信息的框架和内容可以提高健康信息的有效性(其他信息也同样有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情况下该如何做出抉择?这个问题让人很纠结,损失金钱并不是多严重的问题。选错商品带来的效率降低甚至是健康影响是我们很难承受的后续问题。
然而这只是简单日常用品和服务的交易。
如果是涉及到更重要的信息,甚至是高端的知识呢?涉及到三观的影响,涉及到人生目标的设定和方向的选择。甚至是一些作为人的原则性问题。我们还能以受教者的姿态全盘接收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希望这永远是鼓励求知者去实践去反思,去芜存真的俗语。不要变成遇到任何观点都细思极恐的警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