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妖音
《后汉书·董卓传》中有言,董卓兵进洛阳之时,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故意给人以‘拥兵过万’的假象。由此推断,帝都之中至少尚有万余兵力。
据史料记载,东汉中央禁卫军的兵力配备主要由郎卫、兵卫和卫戍三部构成。
光禄勋率领郎卫,负责宫殿门户以及皇宫殿内警卫,下辖五官中郎将、左右郎将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东汉以后,三署郎逐渐堕落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中国通史》载,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1500人,无常员,多至千人,皆父死子代;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其中率领羽林郎128人,无常员,时有增减;而羽林左、右监,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保守约3500人左右。
卫尉率领兵卫,负责皇宫殿外以及宫墙之内警卫,下辖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以分管南北宫。《汉旧仪》曰:“殿外门舍属卫尉,殿内门舍属光禄勋。”南宫卫士令统员吏95人,卫士537人;北军卫士令统员吏72人,卫士471人;左都候统员吏28人,卫士383人;右都候统员吏22人,卫士416人;七宫门司马下属约700人,总计不过2700人左右。且因职责大多由虎贲、羽林左右骑及五营兵取代。
执金吾率领卫戍﹐即北军。负责警卫宫城之外,洛阳城门以内, 月三绕行宫外。与卫尉相表里。下辖缇骑(骑兵)二百人,持戟(步卒)五百二十人。
东汉北军由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分统,兵员为三千余人,其中屯骑校尉掌骑士,下辖员吏128人,领士700人;越骑校尉掌越骑,下辖员吏127人,领士700人;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下辖员吏73人,领士700人;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下辖员吏129人,领士700人。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下辖员吏157人,领士1367人(另说736人)。
外加由灵帝组建的西园军,即使中央军孱弱已久,但也不是三千董卓军可以应对的。
《后汉书》中载,“骑都尉泰山鲍信说绍曰:「董卓拥制强兵,将有异志,今不早图,必为所制。及其新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可见,董卓的虚张声势确实震慑住了帝都众人。鲍信无奈收兵归泰山而去。

然而虚张声势必然是无法长久的,董卓入主中央却又面对短期无法调兵的尴尬局面,自然是急于扩充兵力,而‘近在咫尺’的中央军队自是董卓收编的对象。
董卓先是将目标对准了何进及其弟何苗先前率领的部曲,目前群龙无首,自然是容易吞并。但董卓欲继续扩军,自是要铲除‘司隶校尉’这颗绊脚石。
司隶校尉,监察京师百官和三辅、三河及弘农七郡的官员,相当于司州刺史。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皆有专席,有“三独坐”之称。清代福格撰《听雨丛谈》有言:“步军统领,秩如汉之司隶校尉、明之锦衣卫,虽武职二品,威权甚重。”董卓亦称之为“雄职”,甚至后来的曹操在夺取大权后,也领司隶校尉以自重,可见一斑。
而此时的司隶校尉正是袁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