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培育了我们人民许多美好的品德,善良温顺,忠实敦厚,谦恭忍耐。到了共产党人身上,这些品德发出了新的光辉。这就是坚强的党性,严格的组织观念,维护领导,信任同志,讲团结,讲让步,讲顾全大局。这如同古老的中国宫灯,将蜡烛改换了明亮的碘钨灯泡。这些美德既是带着古老历史的光照雨露,它和两千年封建主义传统思想的影响也就不会绝缘。在我看来,两者不过是相隔着一道细细的田埂,这边是温顺,迈一步过去,就是屈辱”。
看完《西线轶事》,刘毛妹写给母亲的这段话最让我震撼。因为文革时期的家庭变故,刘毛妹变得玩世不恭,但是在奔赴越南战场之前,他给母亲写的这封长信,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其实我一点也不喜欢当代的小说,掺杂在里面的政治口号太多了。看《西线轶事》,是因为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组选的是军旅小说,而这部作品正好是书上推荐的三本之一。
这是一篇长达三万五千字的短篇小说,刷新了我对短篇小说的认知,后来查阅得知,这部作品原本更长,是一篇中篇小说,后来由于刊登时字数不能太多,作者删改了部分才最终定型。
作品的背景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对这场战争的认知都来自零碎的网络信息,在我的中学生活中,所有的历史书对此都不曾涉及。这场战争,在我们心里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而在其他国家眼里,这是我们的侵略,尽管我们取得胜利之后又退回了自己的边境线。
刘毛妹并不是书中的主人公,主人公应该是六个通讯女兵,主线写的是六个女兵的故事,而刘毛妹只是她们故事中的一根线而已。刘毛妹出场时掩护杨艳和晏小涓架好了电话线,然而刘毛妹第二次出场时,便是牺牲后被抬到转运所。继而又引出了他和另一名女兵陶坷的往事,陶坷和他是青梅竹马。
文革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刘毛妹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在经历了父亲自杀之后,乐观的他变得阴翳,玩世不恭。他的军装从不穿的整整齐齐,风纪扣是打开的,时不时用帽子扇风,在严禁抽烟的弹药车上,他毫不顾忌地吞云吐雾。他身上有一种痞气,他用这种特立独行来表达自己对那个特殊年代的不满。他对所谓的团结,让步,纪律,有自己深刻的理解,温顺的另一侧就是屈辱。
我最感同身受的就是这一点,无限的退让只会让对方更加得寸进尺。我们的民族性格中有敦厚温顺的一面,可是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逆来顺受。经常有人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而这劣根性中便有一种奴性,所以鲁迅先生痛心疾首,以笔为刃,希望唤醒麻木的国人,但时至今日,这样的人依然存在,甚至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