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就娘俩在家吃饭,看看锅里鸡汤还挺多,就提议吃拉面,爱面的儿子欣然同意。
说干就干。舀出面粉,盐水慢拌,再打入一个鸡蛋,揉出光滑的面团静候。
面食,我是有感情的,这感情源于童年的舌尖记忆。一看到拉面,就能打开所有关于面的记忆通道。那时候,我家还种麦子。往往种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的,等到收割的时候父亲才会叫上全家一起收割。麦子不是我家的种植主角,好的田地留给稻子。记得我家的麦地在偏僻的山上。我们走上半小时左右才到,周边就是山林。我们带了饭去,中午就在地里吃。割累了,小孩子们还会跑到附近山坑边玩水,还跑到山林里转转。大人忙着,也不担心山林的危险,反正我们玩一会就回来了。
麦子脱粒晒干后,要送到镇上磨粉,有一部分会做成干面,其余的带回家囤着。乡下人,家里有米有面,就不愁吃了。干面留着待客,乡下人热情,有客来都会烧碗鸡蛋面条招待。面条的浇头必不可少。条件好的有香菇、鸡蛋、肉丝。一般的鸡蛋必不可少。我们平常是吃不到的,有客来了蹭蹭客边,用锅里剩余的汤和零星面条浇在剩米饭上,吃得津津有味。能吃到大碗面的时候,大概就是过生日的时候或者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所以那时候也蛮想去别人家做客的。
除了挂面,拉面倒是经常吃着。我家的面很粗犷,像辫子那么宽大,不过倒是挺好吃的,有点甘甜味。揉一大团面,烧一大锅水,拉面一根根粗粗地下锅。另外锅里早就煮好了汤。我家面的搭档随机,有时土豆,有时豆角,反正当季有什么蔬菜就搭。这种吃法长大以后就没吃过了。乡下孩子吃得粗吃得杂,混搭风倒是也把孩子养得很壮。能吃会玩就是我们那一代大部分乡下孩子的状态,而且也不会老生病。感觉小时候体质真不错的,在山上山泉水拌饭吃也不会拉肚子,经常在山上背柴火热得口干舌燥的时候就近找一眼泉水,不管上面树叶覆盖,拨开用手拢着就喝,也不会拉肚子。现在倒是喝点冷的凉的就坏肚。
晚上的面很好拉,韧性足,一拉一米长,煮好后浇上鸡汤,盖个蛋,儿子连吃了两碗。他是不知道的,我在吃面时候回忆的旧时味道。有时会跟他说,他说,你都回忆很多遍了。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