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篇《写了几十万字后再增一条人生重大收获》,由写作的细节描写开始,到自我知觉力在线,再到发现更多生活的美好,把活在当下用心感受每时每物的热爱之情吹了一遍。我在生活中也是这样做的,大部分时人会精细、明朗很多,然后一篇文章也钓来了志同道合,就有小伙伴跑来商业互捧,交换了挺多收获。借此机会,添加上一些标点符号和我的写作手法,再水一篇作业完成输出,就算是对“细节”的一次哈哈镜举一反三。
By the way,其实我最近又有了新的感受,见到应界高考生填报志愿和规划人生,看到股民大喊顺势而为,自己做着自上而下的To Do List,这一切都表明了“大格局决定方向”,所以对应上“细节”,从更大格局来思考和做策略将享有顺势和优先的好处,我把这当成“宏观决定细节,细节突显宏观”。这个话题先酝酿酝酿,已经存入写作清单,待有更深的收获再整理输出成文。
分享这么一个故事:
一批师范毕业生通过考试、复试、口试、笔试等层层关卡,最终有五个幸运儿进入最后一轮:试讲。就是给真实的学生上一堂讲,评委面试官旁听考核,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关系到五名面试者的前途,每个人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因为虽是幸运的五名,但最终留下的名额只有一个。
其中有一个女生,自己也还有些青涩,虽然也曾试讲过,但这带有决定性的一次还是让她十分紧张。她强压着慌乱,硬着头皮微笑着走上讲台,向师生们致意后,开始了讲课。
导入新课,讲授正文,课堂提问,总结概括,复习巩固……似乎一切都平常且顺利。为了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独讲群听”,她也像其他几位面试者那样,设计了几次并不高明的课堂提问,但互动有限、效果乏善可陈。下课后,面试老师礼貌的点头后就没有了然后,她预料到自己可能会输,失去这样一次加入教师团队的机会,有些失落地回到宿舍。
不想第二天,她就接到了被录用的电话。当时,她甚至不敢相信,还担心对方是不是打错电话,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开心不已。惊喜之余她向面试老师询问为什么选了她,得到了对她人生至关重要的一课——
面试老师是这样回答的:“实话实说,论那节课的精彩程度,你和其他人相比,还稍逊一筹。但是,在课堂提问时,你叫的是学生的名字,另外几位却要么叫的是学号,要么是用手指着别人。我们设身处地地想,当我们被别人以代号称呼或者被手指着,心里会很不舒服。试想,我们怎么录用一个不愿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师呢?”
这个故事也让我很受益,甚至有些共鸣,对待细节的不同,展现了人际交往中无声形象力。我就有习惯把每次新认识的朋友都记录在清单里,这样在下次再见时可以回顾对方的名字和其他信息,甚至是之前一起做过什么,这在第二次往后都会很快的“自然熟”,像个老友那般交流。更有会举一反三的家伙,会把每次与交往女生吃过什么聊过什么、喜好和经历,点滴记录下来,在之后的交往中,总能营造一种让对方觉得“他懂我”的Mr.Right形象……
其实人们通常也喜欢“以小见大”,虽然这次写的细节与上篇稍有不同,但我认为仍是“细节突显宏观”一类,只不过之前是觉知细节突显事物整体,描写细节突显真实场景,而这里是由点滴看待为人整体。但还是得说,在人际交往中,细节直接关系到交往的效果,可以说是“成也细节,败也细节”。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所表现出的细节动作,会与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有很大关系。只是好奇,刻意注重细节的这一类人又怎么说呢?
网友评论